-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摘要】文言文教学,除了要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外,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审美情操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诸多功能。新课标在不断发展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教师需要在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深入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达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进行了重点调整,特别提出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的学习任务群。教育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越来越重视。
从新版高中语文所选篇目看,文言文占四分之一的篇幅,突出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也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选文,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观念。它既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是当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和学习的重要媒介。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与认识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学生也能适当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主要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大意。因此,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言文的词句翻译练习,教学方法单一,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将整篇文章拆分成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背诵注释、翻译、语法等知识,并做大量习题训练来学习文言文,对文章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视而不见。如今的文言文教学更多是工具性的字词句讲解,成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资料。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积累上,不仅要注重审美修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许多一线教师与学者都是从实践经验出发,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从多个方面提出教学策略和建议,为文言文教学探究奠定了基础。如何发挥文言文的传统文化价值,使之与教学有机结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此作如下探讨:
(一)开展“品文言经典,扬传统文化”主题征文比赛
为了让学生学会品读经典文言作品,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阳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在三个年级开展了“品经典文言,扬传统文化”主题征文活动。学生结合高中所学的经典文言文,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阐述自己在学习这些文言文之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深入的认识。大家积极参与此次征文活动,涌现出许多美文佳作,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二)举办“品文言经典,扬传统文化”文言文传统文化知识分享会
教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举办了“品文言经典,扬传统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分享会,在活动过程中,发放“高中文言文传统文化”资料,进行多媒体课件展示,对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知识讲解,学生也进行了分组讨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此次分享活动中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这些经典文言文中的精神和内涵,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三)开展“品文言经典,扬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常识竞赛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的称谓习惯、天文历法、风俗礼仪、教育科考制度等,我们通过开展“古代文化常识探微”课堂学习,将课本中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识点拿出来进行研讨,点燃学生对学习文化常识的兴趣,与此同时,开展“品文言经典,扬传统文化”文化常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用心去积累,从而实现传承文言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让学生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文言文专题教学研究
部分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必须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文言文专题教学研究,从而实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1.创设情境,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本剧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文化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情境创设。数字信息时代发展迅速,为教育教学提供帮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平面的文言文具有活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授高中语文《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呈现情境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理解体会文言文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2.诵读涵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诵读文言文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诵读。教师在诵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名家配乐诵读,创设一种文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声音、旋律感受文章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深入到文章的内心世界。诵读还能激发学生对经典的阅读热情,引起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3.知人论世,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首先要对文章了如指掌,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储备;其次,要从文学和文化两个方面准备教学的文言文篇目,加深理解,发掘其潜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对学生的指导意义;最后,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文学文化内容,再一次品味作者写这篇文言文的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在写作背景下文章所传达的处世哲学和精神品质。
四、结语
文言文的稳定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力度,帮助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祖国文化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主动接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文化底蕴,发扬我国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言文关系非常密切,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然的选择。
(本文系广东省李秀媛名教师工作室成果)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责任编辑 钟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