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素养及中医思维培养的探索

智慧医学·学术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5+3”一体化是目前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文章对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求进行了阐释,通过分析“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医学生职业素养及中医思维的现状及特点,深入挖掘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中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不足以及中医思维弱化的原因,探讨如何在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增强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效,与此同时提升中医学专业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中医思维水平。提出参考性对策及建议,帮助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医学生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中医人才,也为深化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和建立起适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指导理论和中医思维体系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中医思维培养

1 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及意义

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加强医教协同,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临床医师。[3]在不断完善和发展“5 + 3”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保证中医学教学与科研训练的协调发展,提高医学生临床业务能力,培养科研创新思维,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4]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医学生相关培训的专业化、规范化,同时也是提高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医疗卫生工作时,实现高质量和高水平诊疗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对保持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健康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5]

1.2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优势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承袭七年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优势经验的同时,通过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医教协同体系及医学教育学制革新,实现了高校与培训基地合作共赢、逐步理顺规范医学学制及一体化培养流程。[6]在不降低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和卫生部门准入条件的调整下,整合了优质的培养资源,节约了至少2年的培养时间,实现了资源和时间相契合,促进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7]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采取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小讲座等多种实践型教学方式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累积临床经验,使其逐步胜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特色诊疗。

2 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弊端分析

2.1 培养职业素养方面重视度不够

由于“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生的学业课程很繁重。大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更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与教育,而疏忽了医学伦理等医学人文的培养和教育;有的院校虽然投入了一定师资力量进行医学相关伦理教学,但也不够深入:如医患冲突、医德伦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涉及较浅。因此,部分医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缺乏坚定的信念,不能很好地整合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10]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猛,追求个人利益将逐渐成为医学专业就业选择的首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医学专业学生对待职业素养的态度也因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随之改变。

2.2 培养中医思维方面系统性薄弱

中医课程和内容变化不大,与不断丰富、发展的现代医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相比,逐渐被边缘化,中医经典课程学时严重不足,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很难达到培养高水平中医师的要求。中医思维的培养,除了理论的教学外,更多的是要在临床实践中的点滴领悟,中医经典课程最好的教学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病床边的教学。而目前优质中医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已经阻碍了中医人才的培养,即便在中医医院也有诊疗方法逐渐西医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11]中医文化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高等院校的中医药教育中,并未兼顾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对中医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理解,不能深刻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无法建立系统性的中医思维。

3 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3.1 推进职业素养教育方法革新

以提升医学生职业自信,增强职业认同感为教育目标,重视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素养在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作用。[12]从职业特点出发,医务工作者的仁爱、救死扶伤、诚实自律等职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素养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医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将成为我国相关医疗卫生建设的又一大重点。每位医学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核心素养从业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奋斗,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和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13]将学生思想素养教育与职业能力教学相结合,为医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建立中医思维培养创新体系

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创新工作开展到实处,通过加强对学生中医四诊的训练来强化培养他们的临证实际应用能力。以张仲景学术体悟馆的形式将经方辨识、计量考验及临床实践等内容融入学生的脑海中,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对中医认识的创新,最大程度上使学生在对中医思维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14]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建立中医思维培养创新体系打下扎实基础。深度优化中医思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加大中医经典课时比例,增加到必修课总学时中。增加中医经典相关课程课时比例的同时增加中医经典的科目,在四大经典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其他名家的经典之作。在课程的安排上不断为中医思维培养体系的建立开辟创新之路,实现“5+3”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医思维的全过程参与。

3.3 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方案

以医学生为主体,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在确保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与培养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保证专业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实践能够分层有序、分时分段开展,以培养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调整课程设置,建设SPOC在线学习平台,大力应用PBL等教学新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缩短考试周、固化科研学时,更好地保障中医学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时间和效果。[15]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监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综合技能的提升,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培养。形成性评价取代了过去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利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所形成性的教学评价,应用于形成性评价可以更加客观评价学生真实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化。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的人民需要的是能够为社会主义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中医学专业优秀人才。中医药高等教育需要增强育人主体地位,深刻理解中医药学的文化属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提升专业自信与文化自信,激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临床医学生科研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更有助于促进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进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16]

未来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今后中医专业高等人才教育的主要方向,中医学医学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临床实践经验,还需要高层次的职业素养及系统性的中医思维,使医学生能够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摄取知识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5,(05):30-33.

[2]何珂,汪玲.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培养卓越医学人才[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01):31-32.

[3]李晓睿,宋瑜,高尚璞,冯国强,程塞渊. 5+3一体化培养方式下中医皮肤科临床教学模式初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09):12-14.

[4]魏晶,王冰,李芳,孙世杰,李霞. 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在“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10):1260-1262.

[5]姚琨. 基于“5+3”模式背景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91):138-13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