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异化归化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汉语 “典故”英译策略研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中讲话常常引经据典,随着海外读者的增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这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典故及一些核心词汇的翻译可能会被误解。本文以《习》英译本为例,以异化归化为视角,探讨《习》中汉语“典故”的英译策略,以期对汉语“典故”的英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所裨益。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典故,归化,异化
1、研究背景及重要意义
1.1研究背景
《习》英译版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广受海外读者追捧,也引发学术界大量研究。研究视角主要从概念隐喻、文化翻译观等展开。从这些文献中可以发现,对外宣翻译的翻译策略在逐渐改变,同时也在不断进步。蒋骁华、任东升通过对比《习》第一、二卷和《毛泽东选集》的英译,发现中国重要政治文献翻译由源语取向逐步过渡到忠于原文精神的目标语取向[1](蒋骁华、任东升,2019)长期以来,中央政治文献对外宣翻译一直将对原文的忠实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观,必须“紧扣原文,不得随意删减”[2](程镇球,2003)由此看来,对外宣翻译的翻译策略开始更侧重于真正地文化输出,从偏向于异化到异化归化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在异化的基础上,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真实的声音。文化上的异化处理以及语言上的归化处理,都是为了保持政治严谨以及尽可能传递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思想的基础上,帮助海外读者更好的阅读并接受中国的政治理念。
1.2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长,中国外宣政治论著的受众群体也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翻译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和进步。《习》作为我国重要政治性论著,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其中有大量的中国特色社会政治术语以及带有中国古代丰富文化内涵的典故,这些带有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汇,如果我们不提供权威的翻译,我们的核心词汇以及一些思想理念就有被曲解、误读的危险[3](祝朝伟,2020)。因此对《习》用典英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在西方话语所操纵的舆论场中增加话语权以及加强社会主流期刊的舆论引导,也有助于在国际上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在这一方面,《习》的翻译、跨文化交流为对外翻译传播树立了典范,其典故的翻译更为对外传播树立了成功的样板。
除此之外,助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将本课题与“三进”工作相结合,推动《习》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培育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研究成果更具时代性和时效性。
2、归化异化的基本概念
在翻译研究领域,异化、归化翻译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 word-for-word translation、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即字译(直译的雏形)和意译。[4](朱安博,2009:2)而后异化、归化首先由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在翻译中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源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而异化法则是在翻译中采取民族偏离主义的态度,接受源语文本的文化价值观,把读者带入源语文化情境。(Lawrence Venuti,1995)[5](顾建敏,2011)[6]异化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以作者为中心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而归化则是把源语本土化,要求译者向目标语读者靠拢,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同时也能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在翻译界归化和异化貌似是两种分道扬镳的观点,但两者是能互相补充的。归化、异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两者若能切实结合翻译文本,在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读懂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源语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理念和文化。文化无贵贱之分,这就要求译者应该站在文化公平的角度去最大程度地呈现优秀译本。[7](王 茜,刘 彬,2020)在归化、异化之中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为目的语读者呈现最佳译本。
3、《习》中汉语“典故”英译的异化归化实例分析
近年来,《习》的海外读者不断增加,但许多海外读者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未深入了解过,因此如何翻译《习》中的汉语“典故”成了一大难题。本文将基于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分析《习》英译本中的汉语“典故”。
3.1归化
归化在《习》英译本中的运用使得汉语“典故”以更容易为海外读者所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能够激发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还为中国声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例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If you can in one day renovate yourself, do so from day to day. Yea, let there be daily renovation."
此处典故选自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此次讲话被收录于第一卷专题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该名言原是商朝的开国君王成汤刻在洗澡用具上的箴言,原义为每天洗澡使身体焕然一新;之后在《礼记·大学》中指思想精神上的革新。习总书记引用该典故,是为了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虽然该名言为古汉语,但译者运用归化,结合上下语境,将“新”意为“renovate”,忠于原文的同时,用词简单准确,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例2:······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
译文:Only then “steadfastly we stand our ground'' against “ominous storms that threaten to engulf us”.
此处典故选自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此次讲话被收录于第一卷专题十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中。其中“黑云压城城欲摧”出自《雁门太守行》,原意为敌兵众多,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此句用“黑云”暗喻敌军来势凶猛,“压”、“欲摧”刻画了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我自岿然不动”出自《西江月·井冈山》,原意是任凭敌军围困,我依然无所畏惧。习总书记将这两句诗词连用,意指党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在紧张情形下,坚定必胜信念,永不退缩。 “安如泰山”与“坚如磐石”形容遇事处变不惊,与前两句诗词的含义有所重复。为了达到强调的目的,中文常使用重复,而英文则较少使用。因此,译文采用归化和省译法,将两个成语略去不译,只译出“黑云压城城欲催”、“我自岿然不动”。这使得译文言简意赅,更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例3: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
译文:You should keep the perseverance and diligence in reading as related in stories of Confucius, Sun Jing and Su Qin, Kuang Heng, and Che Yin and Sun Kang.
此句出自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此次讲话被收录于第一卷专题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韦编三绝”是说孔子因反复翻阅《周易》,故穿竹简的绳子都断许多次。“悬梁刺股”源自孙敬和苏秦,他们为了防止读书疲劳打瞌睡,前者用绳子将头发绑在房梁上,后者用锥子刺大腿。“凿壁借光”是说匡衡家贫,没钱买蜡烛,于是在墙上凿了洞,借邻居的灯光学习。“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和孙康均因贫困买不起灯油,于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孙康则是利用雪的反光在夜里勤奋苦学。习总书记运用这四个成语典故鼓励留学人员学习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锐意进取。虽然中国人对以上典故耳熟能详,但海外读者并不清楚。若将所有故事都翻译进去,译文便会过于冗长,也会模糊原文的重点。译者采用归化加注释的方法,很好地表达了其中的含义,使得译文明了流畅。
3.2异化
异化在《习》英译本中的广泛应用将汉语“典故”中特有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保留了下来。这不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且对于我们发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译文:“The sharpness of a sword results from repeated grinding, while the fragrance of plum blossoms comes from frigid weather."
该诗词典故选自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此次讲话被收录于第一卷专题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这句诗出自《警世贤文·勤奋篇》,引申意思为凡事都须经过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习总书记用来勉励广大青年自强不息,争做堪当时代重任的新青年。在翻译该诗句时,译者不仅保留了“宝剑”、“梅花”等意象,还保留了诗的形式,突破了中英文之间的壁垒。
例5:“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译文:“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honesty and a sense of shame - the four anchors of our moral foundation, and a question of life and death for the country. "
此处典故选自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此次讲话被收录于第一卷专题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出自《管子·牧民·国颂》,原意为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对于该处典故的翻译,译者采用异化加释义的翻译策略,保留了汉语典故中的礼义廉耻四个文化意象,并加以解释,传达了习总书记对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也让海外读者更了解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核心价值观。
例6: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译文: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or draining the pond to get all the fish.
此处典故选自2019年4月28日,习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此次讲话被收录于第三卷专题十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竭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义赏》。该典故的原意为抽干湖水去捕鱼,用于比喻做事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期打算。习总书记在此处引用“竭泽而渔”是为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译者翻译“竭泽而渔”时,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竭泽”和“渔”这两个文化意象,既保留了原有的中国文化内涵,又克服了中西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带来的交流障碍。
4、结语
在《习》中,习总书记多处引用典故,不仅能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在翻译典故时,译者巧妙地运用了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在确保译文流畅易懂的同时,将中华文化留存在了一字一句之中,达到了外宣的目的和要求。引导大学生学习《习》及其英译本不但可以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更能提升翻译水平和水准,培养翻译能力素质,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引用文献:
[1]蒋骁华,任东升.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看国家翻译实践之策略变化——兼与《毛泽东选集》英译比较[J]. 翻译界,2019(1):18-36.
[2]程镇球. 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 中国翻译,2003( 3) : 18-19.
[3]祝朝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典故的英译方法及对外宣翻译的启示[J].外国语文,2020,36(03):83-90.
[4]朱安博. 归化与异化: 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 苏州: 苏州大学, 2007
[5]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 sInvisibility[M].London& NewYork:Routledge,1995.
[6]顾建敏.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意象互文性及其翻译[J].外语教学,2011,32(5):110-113.
[7]王茜,刘彬.基于归化和异化策略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以《活着》英译本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06):112-118.
[8]张翅鹏.政治文献中典故的英译策略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译本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2,36(04):56-60.DOI:10.13420/j.cnki.jczu.2022.04.013.
[9]齐珂悦,陈杨,杨复正.习近平用典英译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1(04):57-58.
[10]郭璐璐,范旭.政论文献用典英译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1):72-75.DOI: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1.019.
[11]董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诗词典故的引用及其英译技巧[J].校园英语,2018(40):225-226.
[12]黄友义.译好鸿篇巨著 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体会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J].中国政协,2018(14):61-64.
作者简介: 何逸甜 黄舒畅,嘉兴南湖学院本科在读,指导教师:吴涵婧
项目简介:本文为嘉兴南湖学院 2022年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项目,项目编号:851722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