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人机工学理念下儿童成长需求的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儿童的发展能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为其创造一个适合其成长的社区景观空间是目前社区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社区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它既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室外活动场所。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很多小区没有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室外活动环境,这就要求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根据孩子们的生长需要,运用人机工学理论,对小区内的景观设计进行优化,以适应孩子们不同的活动需要。
关键词:儿童需求,社区景观空间,人机工学
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公共空间是儿童户外活动最频繁的场域。一个文明的社区,应当从最弱势群体的需要出发。儿童因为处在发育的时期,身心都未发育成熟,是年龄弱势群体,满足了儿童需要的社区公共空间,也就能满足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需要。儿童的人数占到了城市总人口的1/4,他们是社区景观空间最重要的用户,因为他们的生理尺度、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特殊性,他们对社区的景观空间的要求与成人不同。一个良好的幼儿生长环境,能给幼儿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使幼儿能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诸如高密度的城镇用地限制了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以及成人需求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导致儿童进行活动的兴趣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受限,再加上目前在社区的公共空间中,适合孩子们的器材和设施还比较少,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只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区域。
一、社区中儿童空间的设计依据
1.儿童生理角度
因为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他们的生理特征与成人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以儿童为对象的社区景观空间设计,应当以他们的生理尺度为导向,营造出一个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舒适和安全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为便于孩子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并引起孩子的注意,在空间的布局上,要将孩子的实际高度、视线角度和视线距离都考虑进去。总体来说,孩子的生理尺度要小于大人,但是这并不是单纯的放大和缩小的关系,而且孩子的生理大小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三岁的儿童平均身高大约在93cm,六岁时就会成长到112cm,八岁122cm,十岁132cm,十二岁149cm。儿童的视野范围与成年人也存在不同,尽管儿童在8到9岁时便基本具备了成年的视野范围,但是当儿童只有6岁时,他们的水平视野范围大概只有60°,纵向视野更小,通常只有40°,因而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眼前的事物,而对远景没有反应。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情况的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设计举措是十分必要的。如直立时的身长、眼睛高度、臂高度、腰高度等,都有助于对活动空间的安全性设计做出限定,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安全性设计提供有效的支持。
2.儿童心理角度
在心理角度方面,儿童和成年人也存在差异。儿童的领域距离相较于成年人要小很多。通常成年人在日常交谈中会维持45cm到120cm 的个人距离,在这个距离内可以获取对方足够信息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儿童的个人距离相对成年人会小得多,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两岁半的儿童的正常交往距离通常是46cm,7岁是61cm,12岁的儿童则表现的和成年人无异。
儿童的心理特征:(1)对事情有一种好奇和爱冒险的精神。通过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可以看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来自于好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未知的环境,通过对未知环境的探索,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大脑中的认知结构。在空间的运用上,孩子们喜欢的是隐蔽的,不规则的,与众不同的空间,在社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能够隐藏的空间,来指导孩子的行动,满足孩子的好奇和冒险需求。
(2)寻找伙伴,依赖父母。对父母或其它监护人的依赖,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瓦隆认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的关照以及与同伴的交往,都可以缓解孩子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对父母的依赖情绪可以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安全感,在空间规划设计上,即使孩子自己一个人行动,他们也需要父母在相应的时候及时赶到,控制好场景中的距离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们除了对父母的依赖之外,还往往具有群体性,孩子们会被其它的伙伴和活动所吸引,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也能够得到发展。
(3)自我为中心,喜欢独处。五岁之前,孩子的思维和行动都是自我为中心的,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行动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欢和感觉来的,他们没有约束,可以为所欲为,并且他们在进行自己的行动时,对周围的环境缺乏全面的了解,容易忽视身边的危险,从而导致伤害。因此,在进行场地设计时,一定要保证场地的绝对安全,同时要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此外,儿童在进行活动时,也会呈现出一种排他性,往往会选择和自己年龄、性别、喜好相近的儿童一起玩,而将不同的儿童排除在外。
(4)人云亦云,有跟风的心理。生活的环境对孩子的行为有潜在的影响,孩子也会模仿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这是孩子提升自己的一种重要途径,比如:模仿父母,模仿影视作品,模仿大龄儿童等。与此同时,在孩子们当中,也出现了“随大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有人有了,我也要有,有人看到了,我也要看。所以,在设计社区的儿童活动空间的时候,要将空间因素对孩子的影响考虑进去,构建出孩子的形象,让它变成孩子们学习的对象,彻底地将不好的信息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排除掉。
(5)需要被人夸赞表扬,会不自觉的表现自己。在进行娱乐活动时,儿童通常会想要在大家面前去展现自己,通过这种展示行为,让自己成为群体的中心,获得更多的关注,同时获得来自更高年龄段的夸奖和认可。有研究显示,夸奖比起批评,更能够让孩子们获得激励,夸奖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完成父母期望达到的目标。批评过多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在进行游戏的过程当中,多数孩子会因为较好的完成了任务或者说达成了相应的目标而获得进行下一个活动的动力,活动的难易程度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儿童的活动,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设定适当的游戏难度。
二、人机工学对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指导
为儿童活动构建适宜的尺度:
(1)儿童尺度
幼儿与成人无论在身体或精神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满足成人需要的空间大小,对幼儿而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在对儿童游乐场进行设备、空间元素的设计时,应根据孩子的尺度来确定。幼儿的注视尺度与成人也有一定的差异,幼儿的注视尺度主要是横向的水平观察,其注视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平夹角60°以内。第二个角度是纵向的,这个角度的视野是40度。所以,孩子们很难去关注地面和视野中的细节。在他们的视野范围内,那些形状奇特,色彩鲜艳的建筑图像,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使他们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2)空间尺度
社区景观空间通常指的是社区中存在于建筑实体之间的公共空间,因此在定义空间的尺度时,通常会引用D(空间的宽度)和H(建筑的高度)这两项参数,并以他们的比值D/H作为衡量空间尺度的因素。当D/H 的比值小于1时会给人以压抑的感受,当D/H的比值介于1和2之间时会让人感到亲切而舒服,而当D/H的比值大于2时则会给人一种失去焦点的感觉,此时空间失去围合感,空间感较差。在广场空间中,卡米诺·西特认为D/H的比值应该控制在1-2之间,此时的空间不会太空旷也不会太压抑,有利于创造亲切、舒适的活动空间。
三、以成都市新桥社区府河摄影公园儿童成长活动空间为例的设计策略分析
(1)区域定位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街道新桥社区位于成都市北大门沙河源头地带,东与九里堤街办毗邻,西接沙河源街道长久社区,南与西华街办相邻,社区内交通发达,商贸市场兴旺,生态环境优美。社区占地面积1.4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八个居民小组和八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5446人,户数2178户。
(2)规划方针
金牛区新桥社区入选全国首批“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进入社区大门就能看见儿童之家、儿童图书馆、儿童剧场、国学室和舞蹈室等,一个个儿童活动空间依次映入眼帘,搭建其孩子们茁壮成长的乐园。在美丽的府河摄影公园中,蜿蜒的锦江绿道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释放活力与激情的广阔天地,各种各样的小品设施,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儿童成长需要,设施的材质与设计高度都考虑儿童生理与心理变化,其中还有丰富的植物搭配,让孩子们在欢乐玩耍的同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增添自然小知识,弥补课堂学习的局限,打开孩子们自然童趣的世界。
(3)功能分布
在对新桥社区中府河摄影公园实地考察当中,整个公园由四个主要功能分区构成,分别是:童梦花园、活力大草坪、特色绿道(河边和熊猫)、风情花院。不同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隔断分区,十分和谐自然。整个空间中的植物构景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物种,搭配有季相变化与常绿植物,高低错落。其中低矮的观花植物,有助于开启小朋友对颜色的辨别,是其探索自然的一种特别的方式,由高低错落组合设计的植物搭配,不仅满足公园植物搭配标准,也考虑到了儿童对于自然界的学习探索。在区域中的小品设施与实用座椅等有尺寸差别,也有就地取材利用小河中的鹅卵石制作的特色长椅,其打开小朋友对自然事物的不同视角的认识,一块块完整的鹅卵石通过不锈钢的约束形成长椅,既是特别的小品设施,又是小朋友实践学习的乐园。童梦乐园中放置的小品设施展现出儿童游戏场的设计理念,儿童的成长应该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培养其对于学习的兴趣,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游戏场设计中还增加互动设施构置,不仅家长可以融入到孩子的欢快游戏当中,也可以增进家庭情感,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当中,也增强了儿童的社交能力。
(4)色彩配置
颜色不仅能给人带来温暖,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影响。距离就是一种,通常高明度的暖色系色彩,会让人有一种突兀的感觉,所以被称为“突出”,也就是接近的色彩。而冷色系的低亮度色彩,则会让人产生一种收缩、后退的错觉,这就是“后退色”,又叫“后退色”。距离也能扩展到空间感知的心理效果。空间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因为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位置感,比如远近感、进退感就是一种在距离上的感知效果。色彩会产生空间感,不仅仅是因为色彩的色相本身会有进退感,还因为人与所看物体的实际距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准确的说,这并不是因为空间距离的原因,而是因为距离中的空气。由于空气中的物质浓度并非一成不变,所以光的传播和传播,必然要经过大气的折射和反射。越是遥远的地方,颜色的变化就越是明显,而在近处,颜色的变化就越是明显,而在近处,颜色的变化就更加明显了。在整个画面的色彩配置上,府河摄影公园的色彩比较鲜明,而熊猫绿道和游戏设施的色彩也比较鲜明,这样的色彩搭配与孩子们的心理需要相一致,这对孩子们的游戏活力是有利的。
(5)安全措施
社区中的绿化空间都可能成为儿童活动的场所,在这种定义上都可将其定义为活动空间。安全性是社区儿童活动空间研究的核心。在进行室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会因为好奇心和过度地投入到游戏中,而忽略了外部的危险或刺激。对于那些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不强的孩子们,他们会因为各种无意中出现的空间细节或者是在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对他们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在场地仪器的任何部位,不得有尖锐的突出物、拐角和边缘,否则会刮伤或扎伤孩子的皮肤。木质部分应该平滑,无裂纹;所有的角落,无论是铁制还是木制,都必须是圆的;所有的金属边沿均应带卷边或带圆边:在滑动面上不得有锋利的边沿。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排气孔的铁边和滑动床边都可能对小孩造成严重的伤害。
孩子们在使用工具时,经常会跌倒在工具下方的地板上,而不是从工具的一侧跌倒到另一侧。所以,在设备下方的地面上,地面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坚硬的地面,比如柏油或者水泥,如果不是为了做缓冲,那么就不能用来设置在仪器下面或者靠近仪器的地方。
(6)设施打造
针对社区儿童活动空间提出以下安全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法则
在景观安全设计上应充分了解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需求,设计时尽可能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尊重自然规律。
2.严格材料选用标准,以保障材料的安全
在景观安全的设计中,从材料的质地、涂料的选择方面入手,选择不会对儿童的活动产生威胁的材料,以保障材料的安全。在使用中就能大大提高安全系数。
3.方便各类人群特别是儿童的使用
在场所安全设计中,应考虑各类人群的使用,尤其是儿童的使用。因而应为儿童等特殊人群留出出行的便利空间,是普通住宅小区尤其是大型社区在规划设计一定要考虑的。
4.完善人车分流系统的构建
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分离,在大型住宅区中十分必要。与以往人们概念中的车道分离就是在地上划线的办法相区别,很多先进的设计将不同的出行道用区别于路面的材料隔开,这种巧妙办法规范了人们交通习惯的同时,也让日常出行更加安全。
(7)设计规划
在进行社区景观空间的设计时,不能仅限于给儿童一个游乐场,而要考虑到整个环境,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把孩子的活动范围限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孩子们乐于发现并隐藏在不同的角落里,寻求隐藏的空间,能使幼儿对未知的空间有一种好奇心,能使幼儿在隐藏的空间中得到一种支配感、一种领地感。在孩子们的活动空间里,可以刻意地布置出一些适宜于他们躲藏的地方,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活动乐趣。
与人工建造的环境相比,自然的环境永远都会变得更丰富多彩,也更有魅力。因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相对于成人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导致他们很难在人造环境中获得深层次信息的缘由。自然环境中的信息显然要更为直接和丰富,所以,与成人相比,孩子们更喜欢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在设计社区景观空间时,应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感受自然,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敬畏,并对自然有更多的了解。
亲近大自然的气息,能提升幼儿的自信心及专注力。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运动,能够锻炼儿童的身心。同时,大自然中的丰富的天然元素,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思维结构,认知体系。通过对大自然元素的巧妙利用与二次创作,提升儿童的学习与创造力。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缺乏“自然”的问题,让儿童在自然中成长,是当前社区园林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结语
在社区发展规划中,以“以孩子为中心”的社区景观空间是实现城市规划人文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剖析适合于儿童需要的社区景观公共空间设计因素,并以成都新桥社区府河摄影公园为例,从“生态性-适用性-可达性-舒适度-安全”的角度,建立一套符合人机工程学的社区景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以期为社区儿童活动营造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设计参考,在某种意义上,填补目前在城市规划中对儿童权益的缺失。在今后将进一步加深对儿童需求的认知,深化空间策略研究,从而创造更加符合儿童成长需求的社区景观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余之意、杨雪萍著.学前儿童游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133.
[2]方咸孚.居住区儿童游戏场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9.
[3]曾鹏,蔡良娃. 儿童友好城市理念下安全街区与出 行路径研究——以荷兰为例[J]. 城市规划,2018, 42(11):103-110.
[4]李小云. 包容性设计——面向全龄社区目标的公 共空间更新策略[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 27-31.
[5]秦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浙江农林,2010:34
[6]朱丹.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8-10
[7]张渡也.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深圳市新田社区为例[T]广东:深圳大学,2019:12-15
[8]董雪.社区生态型儿童游戏空间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杭晓东(1998—),男,汉,四川宜宾人, 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全称 :成都大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