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和疫情常态化的双重背景下,针对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基于微信平台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优势分析,嵌入教学方法新思路,探索教改实践新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疫情;微信平台;就业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互联网+教学”专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jg1912)。
“互联网+”背景下,疫情反复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叠加影响,就业态势复杂严峻。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适时借助微信平台探索就业质量提升实践的新路径,推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也给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带来新契机。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大学生就业指导呈现诸多不足。以笔者所在独立院校为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覆盖率和课时数基本达标,但课程质量普遍不高,教学针对性不高,被学生们戏称为“水课”。相比大四毕业生忙碌的考研复习、专业实习、公务员考试培训等具有更加“功利性学习”的倾向,照本宣科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下青年学生需求。
二、疫情常态化时期基于微信公平台的就业指导课程优势分析
(一)微信平台开放共享,联动讲好疫情中的就业故事
疫情常态化期间,线下组织企业宣讲、校园招聘等活动带来不确定性、滞后性与持久性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外出实习的机会,普遍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和焦虑,有效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就业引导已迫在眉睫。微信公众号具有共享性,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可实现从生涯启蒙、研学实践、职业决策到信息反馈的全方位全过程就业指导。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都可通过关注公众号快速了解就业情况,共同讲好疫情中的就业故事。
(二)微信学生用户普及率高,技术创新激发课程改革新动力
截至2022年6月微信及WeChat App的活跃用户达12.99亿,在410份学生问卷调查中,微信App覆盖率达91.41%,远高于第二位35.5%的抖音,开发微信平台的就业育人功能大有可为,“互联网+就业”模式给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供机遇。笔者希望从就业政策推广、招聘信息传递、求职成功转化率提高课程改革实效性,进一步通过微信公众号运营、就业帮扶等多角度观察微信生态与整个社会就业的互动关系,展示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数字化改革作用。
(三)微信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多元化调动学习能动性
“00后”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接收能力与高度的参与能力,思想观念多元,能够快速掌握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与丰富的数字技术,是高校各类新媒体公众平台的主要受众。他们普遍难以接受传统就业指导课的理论宣贯。微信平台具有多元化辅助就业指导课程的功能,具有共享性、互动性、实时性、精准性特点,其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元化一体式信息输送模式更易被大学生群体喜爱,用碎片化、鲜活化、互动化、社区化的传播方式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就业理念在“移动”中“活”起来。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新举措
(一)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模式
疫情常态化下,课程依托“微信平台线上学习+线下课程教学”的互动教学模式,以体验式、自主式、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性解读最新就业政策、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通过线下组织模拟面试、就业实训、调研分析、简历互评、互为HR、创新创业项目风投等环节,以生涯游戏、职场角色转换、头脑风暴、校外实践等教学方式,由“教学”到“导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
(二)创领智慧就业前沿,构筑智能互动就业共享平台
在教学实践中,就业指导课程微信公众号主要由个性测试、职规咨询、信息渠道三个模块组成。学生可随时调取课程交流反馈、校招信息,链接学校就业信息网、企业招聘主页、个性测试小程序等,根据测试结果,精准提供就业服务,有效明确就业需求。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关注的“话题”,针对性地攫取信息资源,发布评论区留言。教师可在后台互动回复并将其作为精选留言公布,实现“一对多”、“一对一”个性化答疑解惑,交互式体验,陪伴式学习有效缩短师生距离,拓展教学覆盖面,增强师生幸福感。
(三)精准融合需求信息,科学评估动态更新就业导向
针对微信平台和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暴露的短板,采取有力整改措施,特别是校园招聘会、学生实战面试后的情况,课后持续性开展就业疏导。微信平台改革就业课程功能尚需完善,其后台内容管理、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及图文编辑、数据统计分析、消息定向推送等交叉互动功能,为科学评估夯实数据基础。后期仍需不断完善以“汇集、分析、研讨、推送、反馈”的数据闭环,进一步细化分类采集求职信息,匹配兴趣加强“个推”,提供高活跃度、高黏性的原创内容,最终达到数字赋能就业指导,实现需求共提、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可持续课程改革建设目标。
(四)聚焦教改统筹就业,优化分层分类个性指导模式
聚焦教学改革,优化构建分层分类个性指导模式。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生涯咨询服务;就业困难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和疏导;针对实战面试结果,对毕业生进行精准打磨;针对考公、考编、考研学生,进行生涯决策单测试,帮助学生明确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应积极借助微信平台,结合学生性格特点,运用职业测试工具,加强学生对自身实际的认知,达到人职匹配。
四、结语
精准把握“互联网+就业”的生态发展,聚类整合就业需求,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后疫情时代多渠道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利用微信平台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新媒体全面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应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景凡,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学生就业工作质量提升实践——以“同济就业”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就业指导.2018(18):57-61.
[2]孔翔宇.“互联网+”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6):101-102.
[3]罗顺意,张朝红.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实践[J].经贸教育.2018(1):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