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探析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四史”教育的不断落实,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课题。而在近代史纲要中进行“四史”教育的融入,也成为教学的关键一步,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提升相应的历史责任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文章首先分析“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难度,然后重点探讨“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方法,可供读者作为参考。
关键词:“四史”教育;中国近代史纲要;融入策略
引言:十八大以来,我党加强了对党史学习的重视,同时,为了保证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的需求,要在高校教学中不断进行“四史”教育的落实,而在近代史纲要中进行融合就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它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而且能不断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高校教师要从怎么融合以及融合什么两个角度进行不断分析,探寻更多在教学中融合“四史”教育的策略,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课堂进行不断创新,真正发挥出教育的作用。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起到的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以及政治教育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我们都知道读史使人明确,但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对历史产生曲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在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的融合,能帮助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我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这样,对学生之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1]。
(二)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历史荣誉感
大学生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就要加强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在课程中进行“四史”教育的不断融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国家发展情况,明确我党发布的一系列内容,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为社会高速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
(三)加强对四个选择的领悟,对四个自信的坚定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而“四史”教育在这些问题上也有着很好的解答,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合到近代史纲要课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个选择,同时,通过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析,明确四个自信的可行性,从而加强对四个自信的坚定,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责任感是非常有帮助的[2]。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难度
现阶段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进行“四史”教育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四史”教育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宽广,知识的层次性比较深厚,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素养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始终存在融合什么内容,以及怎么样进行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一方面,是很多高校教师不明确要融合什么内容。很多教师在进行融合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融合量的控制,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对“四史”教育知识的全面理解,不能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出现融合过少或者是偏离的情况,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仅不能通过“四史”教育的学习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是很多教师不知道“四史”教育知识应该是怎么进行融合。很多教师在进行融合时,依旧是采用老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不愿意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者是教师习惯性将自身作为教学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知识吸收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这也导致现阶段“四史”教育的融合出现问题[3]。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将“四史”的点、线、面融入到课程中
在“四史”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为了保证融合教学的质量,首先就要解决教师不知道融合什么内容的问题,即要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首先要加强自身对“四史”教育知识的了解以及学习,正确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应内涵的把握,这样才能保证融合内容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查阅资料或者是相关培训等方式,不断进行自身能力的培养,例如,高校可以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行积极参与并学习,倾听专家是如何进行“四史”的解读,从而加深自身对“四史”的认识。
其次,教师还要将“四史”的点、线、面融入到课程中。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带领学生掌握相关人物的历史故事,还要加强对历史线索的探究,充分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大局观,例如,在进行“四史”中“面”的融合时,教师可以将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在同一时期对不同的国家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四史”的理解,例如,在社会主义制度相关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国家国情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4]。
(二)创新教学方式,让“四史”教育生动有趣地进行课程融入
在融合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在进行“四史”教育的融合时,教师要不断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通过系统性地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大致的框架,从而对“四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者,由于“四史”是从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时,始终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例如,在长征精神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从而能有效加强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革命根据地的参观,让学生直接进行直观上的感受。
2.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在“四史”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的多样性。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通过视频的播放,带领学生回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纪录片的播放,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不畏艰难、永不言弃的优良品质,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的了解,避免扭曲历史问题的出现;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四史知多少”的活动,采用现场抢答的方式,决出最终掌握最多相关知识的学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最后,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参与,从而有效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5]。
3.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四史”引导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体,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加强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例如,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述,从而加强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了解,有效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本节课学习到了什么,在生活中要如何进行应用等,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进行“四史”教育的融入,不仅能有效促进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而且,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不断融入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作为主体之一,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能力,包括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素质水平等,其次,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四史”教育资源的挖掘,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保证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吸收,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庆华.“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03):37-42.
[2]赵星宇,雷兰,胡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2022(06):5-8.
[3]黄艳梅,黄庆旧,胡泊,李锟鹏.“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广西教育,2022(03):67-70.
[4]宋青红.“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路径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04):15-19.
[5]张丽苹.“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7):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