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部编版教材,在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中运用提问策略的实践研究
摘要:小说教学承载着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情感等多重任务,在部编版教材中更是加大了比例。但是在小说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学过程套路化”、“隔断联系片面化”、“忽视写法孤立化”等诸多问题,而提问策略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小说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将小说学深,学广,真正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本文将聚焦“对小说的矛盾处进行提问”、“对小说的悬念进行提问”、“对小说的留白进行提问”、“对小说中具新鲜感的语言进行提问”四类进行小说教学的实践教学进行例谈,总结实践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部编教材;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提问策略
一、问题的缘起
(一)小说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要能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想象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美好的阅读体验,而这种阅读体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小说教学比重逐渐增加
笔者经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进行统计发现,小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分布在小学中高年级,共18篇。其中中年级5篇,高年级有16篇。六年级上册更是安排了整整一个小说单元,这在以前也是没有过的,三篇小说,题材多样,风格不一,由此可见小说学习的重要性。
(三)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的问题所在
根据小说文体特点,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通过阅读小说,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交流自己获得的启示和情感体验,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描述自己的故事。反观当下的小说教学,与这一重点有所偏离。
1.教学过程套路化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按照“套路”上课的现象,很多教师的小说教学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让学生回答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然后是课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最后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赞美了一种怎么样的品质。这种套路看起来照顾到了小说教学的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但是却磨灭了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让本身丰富、有趣的小说,变得死板而枯燥。
2.割断联系片面化
小说教学缺乏课内外的联系。小学高年级16篇小说中,有10篇为节选,占到了高年级全部选文的63%。但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只教课文的现象,完全不管原著,割裂了课文和原著的联系。这样一来,一是造成了教学理解的片面化,学生只在为了理解课文而读书,没有把小说的内容放到更深厚的小说原著中去理解;二是抹杀了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没能做到把对学习小说的兴趣延伸到对原著的阅读与学习中,当然更不能把课内学到的方法沿用到课外,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内小说的作用。
3.忽视写法孤立化
小说本身具有非常强的文学性和虚构性,这就造成了它的行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小说中精彩的人物刻画方法,包括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往往寥寥几笔,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另外,小说中独有的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的文章结构上,小说也经常运用倒叙、插叙、设置悬念等方法,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以上这些方法,学生是可以在学习小说以后,习得并尝试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的。但是现行的小说教学,教师往往忽略了小学的写法教学,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提问策略
基于以上内容,笔者认为提问策略是在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中值得推荐的方法,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更好地实现小说的学习效果。
(一)提问策略的概念
基于学生的主体性,本文将提问策略定义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进行自主提问并尝试解答的一种阅读策略。
(二)提问策略的优势所在
提问策略教学小说可以让小说学习具有互相关联性,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能力;提问策略教学小说可以让小说的学习具有深度,由课文学习入手,进而阅读原著,深入体会情感和人物形象,充分领会小说的魅力;互提问策略教学小说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情节、体会人物的基础上关注小说特有的写法,并尝试将这样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真正做到读写结合,阅读促进写作。这样学习小说符合小说的学习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小说最大的育人价值。
三、部编版教材小学高年级小说教学中运用提问策略的实践例谈
两年以来,在基于部编版教材进行高年级教学的实践基础之上,笔者将运用提问策略进行小说教学分为了对小说的矛盾处进行提问、对小说的悬念进行提问,对小说的留白进行提问、对小说中具有新鲜感的语言进行提问四类进行实践。以下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对小说的矛盾处进行提问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桥》时,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矛盾之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开始时老汉“冲”上前,“揪出”小伙子,并向他“吼”,小伙子也是“瞪”了老人一眼,后来两人又互相把对方推向救命的独木桥,这对父子之间是有情还是无情?
可以说,这个问题提的特别好,既涉及到了小说的情节,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联系文本内容,通过讨论分享,最后达成了共识:老人一开始的“冲、揪、吼”是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村的老支书,危险面前,要先保证群众的安全,所以党员要排在群众后面,无论是谁违反了这个原则,老支书都会铁面无私地把他“揪”出来。被吼的小伙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不排在队伍后面也是不对的,所以即使他“瞪”了老汉一眼,也还是乖乖地“站到了后面”。老人后来又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个时候,他是作为一个父亲,在生死面前,他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时候的儿子心中也是想的父亲,他推了老汉一把,并说“你先走”,生死关头的相互“推”一把,把一对深情的父子深刻地刻画了出来。
学生通过对小说之中的矛盾处提问,发现了文本中的矛盾之处,通过讨论,联系小说的情节,加上对人物的理解之后,最终明白了,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是最能体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地方,洪水中,窄窄的独木桥前,看似无情的一对父子,恰恰是最深情的体现。
(二)对小说的悬念进行提问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时,学生就通过针对小说的悬念进行提问,理清了小说情节,感悟了人物形象,体会到了小说的魅力所在。
如《桥》一课,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人们跌跌撞撞向木桥拥去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一位老汉提前站在了那里?
《穷人》一课,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桑拿抱回了西蒙的孩子之后,内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挣扎,她担心丈夫回来会揍自己一顿。丈夫回来以后会这样做吗?
《在柏林》一课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中老妇人的“一、二、三……”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次次走向文本,也在一次次的回读中深刻理解了小说。老汉提前站在那里,说明了这是一位有前瞻意识的党员,他预料到了人们在风雨中会涌向独木桥,他和木桥站在一起,成了联系群众生命的另一座无形的桥;桑拿的丈夫回来之后,听了桑拿的叙述,催促桑拿赶紧去把孩子抱回来,突出了桑拿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他们在生存困境面前的这种善举,也深深感动了学生;《在柏林》中,当老兵向人道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老妇人数的“一、二、三”原来就是他们的三个儿子!悬念到此解开,学生更加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危害,它不放过任何一个普通家庭,年轻的人死了,年老的继续上战场,被战争折磨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在继续。学生沿着这个线索继续思考下去,就有学生说出了可能会有以后的“一、二、三、四”,也有学生说也可能是“零”……在学生的持续讨论中,对战争残酷的理解一次次走向深入。
(三)对小说的留白进行提问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的《两茎灯草》时,学生针对留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严监生临死前一直伸着两个指头,当人当他原因时,他从“把头摇了两三摇”到“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最后是“把眼闭着摇头”?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对留白处进行补白,这样就能走进严监生的内心,进一步感受严监生鲜活的吝啬鬼形象。第一次当被问“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有学生补白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两个亲人,我说的是桌上点了两茎灯草,太浪费了,你们怎么就不懂呢?第二次被问“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学生补白他此时内心的想法:不是银子的问题,简直气死我了,没看见我伸两根手指头吗?两茎灯草太费油了,灭掉一茎,要不然我咽不下这口气呀。最后一次严监生闭着眼摇头,显然已经绝望了,他觉得没有人理解他的意思,点两茎灯草真是可恨啊。
学生通过对小说的留白进行提问,并通过补白的方式走进人物内心,真正体会到了小说作者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描写。
教学时,也要学生对小说结尾处的留白进行了提问:严监生去世后,亲戚们的反应是怎样的?课文结尾只写了“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小说到此戛然而止,学生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就得去阅读原著《儒林外史》。这样的提问,就引导学生把课文和原著连接了起来,解决了小说教学中“割断联系片面化”的问题。
(四)对小说中具新鲜感的语言进行提问
在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时,学生针对小说中具有新鲜感的语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母亲时要用“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而不是“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用疲惫的眼睛望着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经过讨论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倒装的句子,让我们感觉和平时读的句子很不一样,就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出现,母亲的每一个动作都放大放慢,虽然是短短的一瞬间,画面却非常清晰、刻骨铭心,写出了“我”的心情随着发现母亲而变化,从一开始看见时不敢相信母亲竟然如此瘦弱、疲惫,到辨认后的镇静,心疼母亲,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艰辛和“我”内心复杂的感受。
体会过这种句式的好处以后,学生继续提问: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是否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子来增强表达效果?学生拿出之前写过的一篇写人的作文,看原来作文中的哪些部分可以改写成这样的倒装句。有一个写自己爸爸工作辛苦的学生,原文是这样的:一觉醒来,我发现客厅的灯还亮着,走出房门,我看见爸爸正在电脑前工作,他低着头,认真地在纸上写着什么。我叫了一声“爸”,他抬起头转过身来,我看到爸爸眼里满是血丝。我的眼睛模糊了……学生仿照小说中的表达,修改以后是这样的:一觉醒来,我发现客厅的灯还亮着,走出房门,我看见爸爸正在电脑前工作,他低着头,认真地在纸上写着什么,完全没发现站在身后的我。我叫了一声“爸——”,头抬起来了,我的父亲。转过身来了,我的父亲。凌乱的头发下面,一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看着我,我的父亲的眼睛……修改后的文字,更加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的疲惫与辛苦,也写出了“我”内心复杂的感受。
通过对小说中具有新鲜感的语言进行提问,并学习这样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不仅深刻理解了小说的内容,体悟了小说的人物,而且丰富了自己的习作表达,真正做到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
[4]池吴铭.小学语文提问阅读策略的教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5]陈倩.小学语文高年级小说细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吉林:吉林外国语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刘增霞(1983.03-)女,汉族,山东菏泽,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硕士,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