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卷宗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出发,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在丰富教学活动的同时,引领高校不断提升为国育才的育人工作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

立德树人是高校中心环节和任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践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伟大事业的建设进程。因此,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培养信仰坚定、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合格的建设舵手,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越来越多高中生走进大学校园。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受到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在高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多是进行以就业为目标的学习。他们更多注重的是对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反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仅仅以不挂科为最高要求,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对于大学生未来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2、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缺乏有效的衔接

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也存在着紧密联系,这个联系的纽带就是教育。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各个领域、各个岗位都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一个高校要想得到社会的满意和认可,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和人才培养模式,跳出“填鸭式”的模式范圈,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精准定位,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这也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没有做好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也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浓等实际问题。

3、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

教学资源是教学主体开展教学的基础性保障。互联网以及时代的发展,使教学资源呈现出超大存量、复杂多元的现状,存在着碎片化与分散化的现实困境。教学资源分散,同时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路径聚合,还未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的必要性

1、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进入新时代,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心、强化自觉、提升素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人民群众为什么‘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协同育人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的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除了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具有适应社会关系普遍性的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政课教师站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角度上,双管齐下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以扎实的知识基础、优良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精神饱满的应对社会的考验,为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穗孕育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代大学生是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使学生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4、有利于提升思政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

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最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时空条件和历史机遇。当前社会分工更加精细,社会系统更加复杂,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社会矛盾问题更加凸显,社会基本局势的瞬息万变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思政课教师作为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就教育的骨干力量,其队伍建设情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思政课教师全面提升自我素质,就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建设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复杂形势。部分高校的许多专业学科存在弹性学制,虽然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手段毕竟会受到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这就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依托爱国主义基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模式

不可否认,原来传统的纯理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打下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单纯的理论讲授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不得不促使高校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教学+红色阵地,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格局。

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立足基地的红色资源,建设服务广大师生和社会的学习实践研修基地。侵华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旧址陈列馆是在原南满造兵厂技能者养成所原址修建完成的。侵华战争时期该养成所原隶属于日军陆军造兵厂,是为其培养技能工人的一所厂办学校。陈列馆是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东北实施殖民统治,实施侵华罪行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铁证。依托侵华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旧址陈列馆深入思考,抓细抓实,开展实践活动,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获得了较好反响,成效显著。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学习实践中,使广大党员在今昔的对比中,感受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进而产生强大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肩上继续不懈奋斗的责任感,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奋斗热情和立志干事创业的决心。

2、教学+特色精神,重“四心”、提“四度”、聚“四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模式。

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基地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打造一个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线,以抗美援朝精神、抗战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和雷锋精神等5条精神为辅线,辐射省内红色精神的研修路线,即1+5+N。将实践教学和特色精神相结合,利用特色精神独有的精神元素,鼓舞广大青年学生、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补足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之钙”。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为起点,延伸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地下指挥所旧址 、鸭绿江断桥,通过浸入式的实践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做到了知行合一,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深厚氛围。

3、教学+主题活动,强政治、抓落实、重实效,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动能。

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开展 “答卷”系列情景思政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思想政治第一课”等政治理论有高度、表现形式灵活丰富、学习内容通俗易懂的理论学习主题活动。利用红色基地调研,将教育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开展实践主题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激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从属感、信任度和向心力,进而增强思政课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凝聚起强大的干事创业的动力。

4、教学+互联网平台,规范化、便捷化、信息化,焕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活力。

打破传统条件限制,构建“指尖上的教学”管理平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VR,设立“主题教学”“品牌化案例”、“新时代宣讲团”、“特色活动”4个板块,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线上学习并获取一手资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因疫情原因导致各高校无法如期开学时,互联网平台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学习活动没有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得到搁浅。一是通过网络互动、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学习。二是可以通过学习APP进行连线学习,搭建指尖上的教学,使学习活动多样化、理论化和规范化。三是结合特定节日,通过微信、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的讲授,既和时间节点相契合,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理论中增长实干的本领。四是择优组建了青马社团,青马社团现有社员40人。青马社团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讲解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从专题选题、方案设计、讲稿修改到讲解,逐渐形成了一体化、规范化和生活化的机制和体系。通过“青马社团”,打造“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等一系列极具思政特色的社团活动。青马社团累计服务社会人员330余人次,教师300余人次,新生3000余人次。学生、党员、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基地之后激发了爱国主义意识,同时也点燃了广大青年学生奋斗的希望,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青马社团共组织学生培训6次,涵盖百年党史理论学习、基地讲解能力提升、校外抗美援朝精神学习、伟大抗战精神学习等内容。组织学生宣讲10余次,在大一新生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期间,协助思政课教师进行宣讲,成为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的主要学生力量。组织实践宣传2次,分别是为辽宁省道德模范志愿服务总团进行展馆讲解,以及组织学生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弘扬抗美援找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宣讲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5、教学+思政导师机制,听党话、强信念、立鸿志,积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力量。

实行过程渗透、多元互动的思政导师工作机制。思政导师深入班级,坚持加强思想引导、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将教学工作与思政导师机制相融合,通过“讲好红色故事 书写奋进史诗”、“昨天、今天、明天”、“让青春之花绽放绚丽的光彩”等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程中不断努力奋进。同时思政导师和专职辅导员协同发力,激发思政导师的创新思维,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奉献,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担负着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漫长过程。通过不断探索,以教育教学为核心、多角度辐射、多维度的完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的示范引领和育人作用,才能不断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拼搏奋进!

课题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创新“党建 +”新模式》。

课题立项号:2021GXDJ-YB1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