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智能时代下社会学研究的新方向

卷宗
北京建筑大学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使社会的结构、形态以及运行机制正发生着颠覆性变革和系统性重构,人类社会已逐渐进入以智能元素为主要社会基础的智能社会,这使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学理论谱系与现在的社会类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乃至断裂,倒逼着社会学进行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适时创新。在此基础上,立足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智能社会学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学;智能社会;智能时代

一、智能转向:社会学研究在智能时代下的发展

兴起于21世纪的人工智能是继互联网之后对人类社会产生最深远影响的技术应用之一,其正在改变已有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人的社会交往形式与价值伦理。如今,随着社会智能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学必须面对人工智能开启的颠覆性智能化革命引起的新问题、新现象以及新趋势,构建智能时代智能化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和知识谱系。这不仅是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与时代变迁的回应中获得自身的合法性地位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学不断突破自身边界、实现与其他学科交融发展的应然之举。

二、社会智能化:新社会发展必须迈向智能时代

智能革命型塑的智能时代呈现的是一种兼具数字与智能化的社会表象,是一场比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更快、颠覆性更强的社会性革命。曼纽尔·卡斯特曾直言不讳的说道:“我们必须认真看待技术,以之作为探究的起点;我们必须把革命性的技术变迁过程摆在该变迁过程发生于型塑的社会脉络之中。”依其观点,社会的革新与变化隐藏与技术的变化之中,技术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技术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于此而言,社会学家依据不同原则从不同角度阐释过社会转型的力量。马克思从物质性生产层面界定了社会结构转型的根本性力量,他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从马克思社会学的立场看,人类已经历过两次社会转型:17世纪在工业生产推动下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结构转型,20世纪后期信息化引起的从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现在,智能技术(智能资源、智能要素等)的社会化应用使社会正在进行第四次社会转型,即人工智能推动生产劳动从机器劳动、体力劳动转变成(人工)劳动的智能分工与脑力分工。首先,从生产力结构角度看。智能时代的生产力结构变成了“人+(知识+工具)”,生产力的实践者出现了从“人”到“工具”的根本性转移,或者说,社会生产力结构由工业时代“劳动者+机械化工具”演变为智能时代“智能体+智能化工具”。这使社会从根本上出现了智能化转向。其次,从生产关系看,智能化生产力也使生产关系呈现出新的社会特性。马克思曾指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表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在“人工智能+”模式之下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本身已经发生改变,智能资源与智能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智能知识与智能科技成为一种生产资源,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以此变的高度智能化。

三、智能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构成层次

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开展研究的工具,缺乏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社会学就无法深入探究智能时代的实质、结构与趋势,也更谈不上为社会发展服务了。智能时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与智能性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继而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与数字性。诸如关于社会秩序是任何社会形态都需要关注的议题,但是相比于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社会秩序不同,智能时代的社会秩序需要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手段进行维护。诸如此类的新现象需要社会学创新自身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发展史来看,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的开创者孔德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是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进行呈现。后来迪尔凯姆完善与发展了实证主义方法论,创立了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把社会现象当做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强调要通过社会事实揭示社会现实的实证主义。与之相反,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强调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理解重构社会认知,并将这种理解性的认知解释社会的运行,强调社会现象并非能够利用规律进行呈现,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重在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意义与联系,保持价值中立,形成了以韦伯为主要代表的人文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可以说,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一直是社会学最基本、重要的研究方法。

四、总结与思考

智能化社会学的创生与发展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学的学术传统。从社会本体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使生产工具发生革命性变革,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结构。未来的社会将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共舞的智能数字化社会。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在成为当今物质生产方式新的技术基础,由此带来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和前沿阵地,从社会学本体来看,智能化社会学开拓了社会学新领域,为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作出贡献。文章借助社会学想象力对智能化社会学的现实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未来的学科研究重点进行了探索性分析,这对深入开展智能时代的社会学研究,为智能社会新发生的社会问题之解决提供一种新的学科视角和理论依据,并最终形成智能化社会学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侯丽.警惕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学盲点[EB/OL].

[2]文军.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现代性议题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萧子扬,马恩泽.“机器焦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社会学议题[J].大数据时代,2018(8)

[4]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张茂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8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