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马格利特作品分析超现实主义图像的隐喻性

卷宗
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超现实主义艺术强调非逻辑的神秘性和荒诞感,通过图像符号的具象特质,以独特的诗意性功能和表现方式造就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独特的隐喻美学价值。本文将通过对马格利特作品中内外空间的矛盾隐喻、异质同构的诗意化隐喻、潜意识的梦境隐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解读超现实主义图像是如何隐喻绘画之外无法言说的内涵。

关键词: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图像;隐喻性

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而绘画中的隐喻是对图像符号抽象化的表现,作为一种认知意义的符号形式,超现实主义艺术借助隐喻将日常生活中的形象表现变成了神秘符号,直接诉诸人类直觉。隐喻是指人们为了认识某种现象而去了解另一种现象意义范畴所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并把本体与喻体之间确立了内在逻辑联系。隐喻被用作连接绘画世界和现实之间的通道,它能帮助观者更深入地诠释作品,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超现实主义者在主观唯心观的基础上,把潜意识、梦境、幻觉、本能等其他因素当作创作的灵感,追求“非逻辑”“非理性”,持续地刺激着人们心灵深处潜意识的心理感知,突破了现实意象中的逻辑观念,抛弃建立在有序经验之上的现实形象,轻视一切传统的艺术观念。例如画家马格利特通过隐喻消除了现实与非理性精神世界之间的障碍,还通过千姿百态的艺术表现手法去窥探到这个表象世界下所存在的真正现实。画家在视觉符号与言语符号的帮助下,表现出对现实标准提出的质疑,为了探究形式、对象背后的隐喻,透过图像语境,展现绘画中蕴藏的深层奥义。

一、内外空间的矛盾隐喻

自从文艺复兴艺术家阿尔贝蒂用窗框来解决透视问题,画布就成为人们观看这个世界的窗口。在现代社会中,“窗户”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物理空间和视觉媒介,更承载了更多的情感意义和文化内涵。马格利特用作品论证了艺术之窗和现实之窗之间隐喻转换关系,他无心探究事物之“本质”,而置身到达到内在世界的奥秘之中。

马格利特创作了八幅“窗口”系列的作品,均采用了画中画的创作手法进行绘画表现,窗口、窗帘、镜子、画框等元素大体相同,只会调整观者观看的方位,对元素进行相应改制。他画面中的“窗口”意味着区分,如同透视幻觉一般。马格利特利用“窗”这一构成画面的表象来划分空间界限,同时强调出“窗”喻指“虚构性”或“人造性”的功能。《人类的处境》便是马格利特对“窗”的问题的解决,画面中画板覆盖在窗口上,将部分窗户截取为画板,画板上创作了一幅与窗外风景完全一致的画面。窗帘与窗户都是真实存在,唯独画板中的作品与窗外的景色让人眼花缭乱,分不清内外。内与外的空间矛盾造成了一种视觉错觉,形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马格利特利用创造矛盾的方式打破原有经验法则,还运用最熟悉的视觉语言,打破人们熟悉的思维模式,以表现现实中的矛盾。在作品《剽窃》中,桌子上的一束鲜花换成了窗外的风景,内与外的对立因素被整合到一个图像之中,马格利特在创作中的多次尝试,实现了二维平面上的先锋实践和革新,并给叙事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和张力,透过画笔,传递形而上哲理思考与隐秘的内心意识。

二、异质同构的诗意化隐喻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了异质同构理论,认为抽象事物和具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应的连带关系,将两种不同物质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可以找到一种新的共同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感受。马格利特认为,物体之间存在关联性,并不断寻找隐藏在物体之下的亲密关系,即物体的“内在相似性”。然而单一的概念意象并不能表达两个或更多的概念意象的综合,除非这个形象出现一对矛盾的交叉点上,如果想合二为一,就必须要在互相渗透的形象中创造一种“组合因素”,也可以把形象简缩成双重结构进行呈现。

在马格利特作品《光的帝国》中存在着不可能的并置,同时也是“哲学的并置”,因为它并置了“抽象与具体”,他对黑夜与白昼做到了平等的喜爱,因此让他们同处在一个画面之中。马格利特发现夜与昼象征着一种力量,既令人惊异又令人沉醉,他将这种力量称之为诗。马格利特认为,一个人在对象中应看到的是另一个隐藏的对象,是不能跟真正的事物相混淆,这种“看山不是山”的论调正符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对形态和精神的相似替换。

三、潜意识的梦境隐喻

马格利特在超现实主义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思潮影响下,同时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在创作中摒弃了对现实的复现,反复运用审美感知的规律,使用简化的形象表现、变形的处理方法、暗示性的绘画语言,隐喻性地表现在事物本体所映射出的各种深层奥义,折射出了对社会和生活的理性思考,进而能够联想到更多的新事物,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独特的逻辑思维关系,逐渐形成一种梦幻般的隐喻,使立意达到荒诞、嘲讽、揭露等目的。

从本质层面进行剖析,梦是人类经验的隐喻,多数画家笔下创作出如梦魇般的意象,实际上暗喻了被黑暗笼罩之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在马格利特笔下,他常以把深层意识的对象与题材作为参照物,对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内部关系进行研究,同时把与客观事物概念无关的图像结合起来,使画面带有鲜明的隐喻性。在作品《集体创造》中,画中躺在海滩上具有人形的美人鱼,被搁置在沙滩上,表现得极其无助,与背后翻滚的大海并置在一起,隐喻着人性亲切、温暖的情绪感觉的缺失,令观者在荒谬的感觉中产生一种神秘的恐惧感。马格利特以绘画为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抽离出日常生活的事物,开展二次创作,体现了隐喻性,描述梦境和客观世界结合在一起的神秘世界,传递着画家潜意识世界中的精神思想,认识艺术本质。

四、结语

与现实世界相比,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图像与符号并存的隐喻性世界,本体与喻体被重新解释,艺术语言成为解读世界的工具,哲学成为了“可见的形而上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隐喻代表了艺术与哲学之间交流的方法和思维模式。马格利特重新建构了人们对已知事物的内在联系,在他认知的感知世界中,即使是普通的感官体验,事物也是相互联系的,这些未知的理性联系必须被发现的,他的绘画中所代表的哲学理念是不断探索后的结果。

马格利特扎根于无意识的梦境和潜意识中,通过打破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部逻辑关系来强调视觉的隐喻价值,他的图像表现超越了真实物体和其代表之间的界限。用隐喻的方式,把种种审美体验传递给人们,在其画作中对人内在潜意识进行了持续性探究,将绘画同哲学结合起来,在视觉图像中呈现出对象表面背后的隐喻,作品呈现虽然荒诞,但却神秘莫测,反而能引发观者对于这个世界的不断思索。

参考文献

[1]迟佳惠.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隐喻性荒诞空间研究[D].青岛大学.

[2]邱芬.马格利特隐喻性图像的启示[D].湖北美术学院.

[3]穆东一.论马格利特的魔幻超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河北大学,2011.

[4]倪学敏.试论超现实主义神秘意象的隐喻功能——以马格利特作品为例[J].美与时代:美学(下),2021.

[5]严智龙.论超现实主义艺术隐喻的美学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7(6):5.

作者简介:宋嘉祺(1997.09——)女,辽宁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