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明清交替中山海关职能的变化
摘要:山海关古称榆关,洪武十四年九月置山海卫于此[1],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并建有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作为关内关外的分界线,山海关终明一代,都是对抗关外少数民族的重要防线。随着满清入关,取得全国政权,山海关的军事防御职能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关键词:山海关;职能
一.山海关重要的地理位置
山海关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海关位于燕山山脉的南端,南接唐山、北临辽宁、东靠渤海,从地形上可以直观的看出来,过了山海关,南部将是一马平川,山海关以北,左边是松岭山,右侧为辽东湾,整个地形有一条细长的走廊一样,直至东北的南大门——锦州市。所以可以说山海关的得失在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原王朝的兴盛与衰亡。
1644年清军入关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但是熟悉地理的同学可能知道东北地区与华北沟通联系的通道有三条,一条是穿越喜峰口,经凌源市、大凌河、朝阳市,到达辽河流域,这条道路就叫做卢龙道。另一条是穿越古北口,即从北京出发,经过顺义、密云,到达古北口,然后渡过滦河,到达平泉,再应该巴林左旗,最后到达松嫩平原,这条道路就叫做古北口道。从辽西向关内看去,貌似古北口道更加容易些,其不必像攻打山海关一样,需先连续攻破锦州、葫芦岛等地,看似更加顺利,但是这两条路线之所以没有山海关重要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在崇山峻岭中穿梭是十分难走,并且后勤补给也很难供应上,战争时期的粮草消耗是十分巨大,除了前线战士,运输过程中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山海关在东北及华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明末清初政权更替中山海关的变化
上文我们讲到正因山海关及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辽东镇大部失守后,山海关成为明末抵御清军的前沿阵地,山海关对明朝的生死存亡起到重要的作用,军事职能是此时山海关首要,从洪武十四年置山海卫以来,除了明末的对抗清军的首冲要地,大多数时候其职能可以概括为:为朝鲜女真诸夷国入贡及通辽商贾,所有关法稽文,凭验年貌出入,禁辽卒逋逃并商货非法者。[2]总结起来外交礼仪职能,接待外藩入京朝贡;经济职能,对来往商贾进行货物检查和收税;治安职能,缉拿逃犯,管控检查来往人员。接下来从这三方面职能,来看明清政权更替后山海关职能的转变。
(一)外交礼仪职能
朝鲜作为历史上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在明太祖时期与中国重新确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成为朝贡体系中的典范。在明朝的朝贡体系中,明廷秉着“厚往薄来”的原则,给赐往往多于贵于进贡,因此藩属国都会争相来明纳贡。明朝不得不规定各国朝贡不可太频繁,还必须有专门的凭信——“勘合”才能来中国朝贡。朝鲜视明王朝为宗主国,保持着明廷定期排出使团的传统。从明初开始,朝鲜每年派往北京的使节往往有四五个批次,多时甚至有六七个批次,而且使节名目复杂繁多,每逢冬至、元旦、皇帝生辰、皇帝驾崩、皇帝即位等,朝鲜都要遣使朝觐,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中朝关系的密切。
朝鲜朝贡路线大多时候都是从陆路进入京城,大致路线是从朝鲜义州进入辽东,从辽东到达广宁,从广宁经辽西走廊过山海关到达京城。山海关是朝贡路上重要关隘,其负责检验由辽东都司所颁发的咨文,向礼部报告后,接待并陪同朝鲜使臣入北京的会同馆。截取《燕行录》中一段:余等就谒,各行两拜作揖,主事答拜。礼讫,余等立于西面,进茶,茶毕,又行拜辑礼而出……主事准都司公文,以次点呼一行人员名,有军人招白元凯,引余等过职方重地门,入南偏小屋。二官人先在待余等焉。点名毕,又过给事、进士等坊。[3]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山海关对待使臣主要职责便是检查人员货物车马的文引,进行礼仪上的招待。
到了清朝山海关在礼仪外交上主要负责了仍是接待与检查,除此以外,最大的改变就是在接待中外使节的同时,也成为清帝东巡盛京道路上重要的节点。盛京作为清朝的陪都,清朝的龙兴之地,及出关对“关外三陵”祭祀的需要,清帝多次出关东巡。清帝每次出巡,山海关地区地方官员需要提前修整御道、搭建桥梁,修缮城关、搭建行宫,并承担一定的后勤保障工作,这也使山海关地区的风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经济职能
山海关北倚燕山,南连渤海,自然具有成为陆关与海关的双重地理条件。但是明朝绝大数多时间都未对山海关来往商人抽税。山海关在明代主要是作为军事要塞、稽查关卡,直到清康熙三十三年才开始正式征收关税,并多次增设分税口、提高关税定额。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所收税种包括正税、商税、船料税,“正税各按出产地道,商税按物价,船税按梁头大小”[4]为其征收方式。按乾隆十八年奏销册所记税额,山海关此时税额为32200两,在直隶省的全部税关中,仅次于天津关的74569两。尽管税额不断提高,但所征税银远超此数额。乾隆十四年,山海关便有盈余银53000余两。另据许檀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材料所做的统计,自乾隆四十四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山海关平均每年所征收税银达到了132718.38两,平均盈余70673.43两,可见其税收之丰裕。[5]
(三)治安职能
山海关作为明代重要的军事区域,除了防范外敌的骚扰,在维护区域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朝时山海关的管理较为严格,来往商人行旅需查验通关文引方可放行。明清交替后,山海关在治安检查职能同样重要。
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在入关之前女真统治者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除了鼓励婚姻,最快的增殖手段就是对明朝发动战争,掠夺人口。随着清军入关并取得全国政权,大量旗人人口随龙入关,辽沈人口锐减,政治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作为清皇室苦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不可能弃之不顾,不得不制定移民实边的人口政策。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清政府通过“招垦”或“封禁”的国家政策,对“龙兴之地”的人口数额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来保护旗人的利益和开发东北。而山海关作为“关东锁钥”,在管控出关人数上有着首当其冲的责任。
清朝为了充实根本对中原汉人进入东北垦荒持允许甚至支持的态度,通过招民授官、补助垦民等政策招徕了大量流民。最开始山海关实行的是“事先起票,过关记档“的检票政策,“各关口出入人等,须按名验票。查对年貌籍贯,注册放行。将出口人数花名造册,按季送部察覈”,[6]乾隆年间,对汉人宽松的验票政策,逐渐引发了部分满清官员的不满,为了保护关外旗人的生机,时常实行封禁政策。但当华北地区遇到灾荒时,封禁政策就会有所放松,甚至下令饥民欲往关外,山海关官员不必拦阻。
除了控制移民往来外,山海关起到了缉捕罪犯,稽查走私的职责。为了严防犯人逃窜出关,当遇到重大案件时,往往会传谕山海关及古北口、张家口等处的军事官员,严查通缉犯。将通缉信息、逃犯年貌单传谕山海关副都统,令其严加查验。如乾隆五十五年,玉田县逃犯田自相行经山海关时,便被当地兵丁擒获。这便是山海关治安职能发挥作用的成功案例。山海关的稽查货物任务也相对较重,如人参、东珠、貂鼠等物,均为需要严查的货物。按清制,仅有王以下,公以上的宗室贵族,可以派遣壮丁采参,且可派遣的采参人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对于违禁采参的行为均处以重罪。尽管如此,仍有大量关内民人出关偷采人参,于每年春季出关,秋季返回,为防止如上走私行为,山海关巡逻官兵就要严厉打击人参、东珠走私现象。
三.总结
山海关从明代军事边关到清代的内地,在朝代更替、民族融合、地缘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明代山海关的各方面建设都是从军事角度为出发点,尤其庚戌之变后,明代的军事压力由西转向东,过于强势的军事目的自然压制了民生的发展。清军入关后,明朝建立的九边防御体系崩溃,山海关也从边关变为内地,其军事职能不断下降,此时山海关的经济和民生得到改善,设立税收机构,稽查商业走私,大量人口过往前来垦荒。山海关也走上了非军事化的转型,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奉敕著.明史[M].1956.
[2]董耀会主编.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山海关志明·嘉靖14年[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05.
[3](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M].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
[4](清)稽璜等撰.皇朝通典卷8[M].浙江书局,1882.
[5]李欣楠.明嘉靖至清乾隆时期山海关地区政区变动与环境变迁[D].浙江大学,2017.
[6](清)张廷玉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百八十卷[M].
作者简介
马子骏(1999.4—)男,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