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卷宗
大连科技学院

摘要: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产教融合的关键,仍然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双师型”培训体系,完善考评与激励制度,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共同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进一步促进应用型本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师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897)。

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1]。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因此,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我国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以服务现代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满足产业需求,教师专业能力是产教融合和应用型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能够推动应用型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而 “双师型”教师更是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支撑[2]。

在国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以“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协同建设的师资队伍,是现阶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之需,也是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3]。

二、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毕业2-3年的硕士、博士教师较多,这些教师大多为传统的学科教育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执教,教学经验不足;另外青年骨干教师对专业新动态的把握准确、透彻,专业理论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学校到学校的紧密衔接也使得他们社会实践及生产实习经验与行业、企业人员有一定差距,与行业发展脱轨,导致对学生实践指导、生产实习指导能力有限。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实践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缺少系统的培养模式,真正用于实践教学的不多,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

(一)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认识不足

国内有些院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对教师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提升缺少扶持与资金投入。培养“双师型”人才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更是政府的事,当然,培养“双师型”教师前提是教师本身有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强烈愿望。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全社会、国家行政机构、学校、教师的通力配合才能实现。目前,应用型院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都有较高的学历,且职业进取愿望较为强烈,他们比中年教师有更强烈的学习需求[4]。但是,部分应用型院校为了追求教学成果,过度给青年教师分配教学任务,致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科学研究;很多青年老师纠缠在事务性工作中,没有精力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二)缺少完整的“双师型”培养体系与制度

我国应用型院校在转型发展中,对教师培养体系及制度建立的步伐明显过缓甚至停滞不前。依旧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缺少对教师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训,大多数院校没有为青年教师提供完整的培养体系,大多数培训不是以教师的需求与成长为导向,呈现不确定性。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实践能力的培训过程面临困难较多。目前,除了职业师范学院之外,我国缺少专业的职业教师培训部门,教师专业进升的渠道狭窄。一些应用型院校自行组织的教师培训方式较为单一,缺少针对性;同时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经费来源单一,且数额较小;行业、企业参与度小,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致使教师培训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双师型”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合理

1.没有形成对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核心专业课、实践课及实训课的教学工作,而普通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性及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工作,院校人力资源部门在师资队伍管理上没有建立起与教师发展相对应的考核管理制度,致使 “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在考评上没有什么区别,“双师型”的优势被忽略,导致“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方面与普通教师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向“双师型”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使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提高的愿望不再强烈。一些民办应用型院校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将教学工作量、教学成效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而对于教师实践能力未予以足够重视;又有一些应用型院校则过于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把科研成果和课题数量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内容,而对于教师的育人能力、实践能力不关注或关注较少[5]。

2.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应用型院校仍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结构建设缓慢。应用型院校教师的薪酬机制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在薪酬上与普通教师差别不大。我国应用型院校教师薪酬较低,福利待遇与企业相差较远,无法吸引企业、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应用型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里来,民办应用型院校在福利、薪酬、培训、进修等方面明显低于公办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树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意识,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1.树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意识。“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从“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与“双师素质”提高两方面着手,加快“外引内培”的步伐。对青年教师制订短期、中长期培养计划,主要进行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双师素质”的提高;对普通教师制订中长期培养计划,主要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双师型”的转变。“双师型”教师也要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与学习,不断了解行业、企业先进的专业知识与生产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2.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从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长远角度来讲,亟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为今后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奠定制度基础。“双师型”教型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专业基础、实践教育能力、职业核心素养,而且具有专注的工匠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应该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创建认定标准。“双师型”的认证标准不仅能体现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沟通能力,还能体现教师的心理素质及核心素养的养成等内容[6]。

(二)学院构筑多形式、多渠道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等多渠道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请进来”,就是积极引进名校名师、技术专家来校任教或定期进行各种专题讲座、培训,促进技术专家与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专家可以为教师答疑解惑,教师可以获得最新的行业动态、生产技术和工艺方法,促进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聘请行业、企业公认的高级工程师、高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或担任兼职教师,可弥补教师团队实践素质不足,充实“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2.“走出去”,就是提供机会让青年教师到其他同类高校进行访问、学习,鼓励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再学习、到更高层次院校培训、深造。在优良的学术环境与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参与导师的科研、实践项目,提高科研、实践教学水平。安排对行业发展有较高关注度的教师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企业用人需求及运行机制;鼓励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到一线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改造等工作,促进“双师素质”的提高。

3.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应用型院校内部对教师的培养。聘请资历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也可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作为“导师”,利用实践教学课程、实训室及生产车间等教学场所及生产场地,对青年的实践教学力、实践指导能力、科研能力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以大连科技学院为例,学院与企业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校企双方成立“双师”工作室 ,学校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和教师培养基地,学校与企业协同进行学生的培养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1.学校聘请企业专家为客座教授,企业聘请学校资深教授为外聘专家,学校把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聘为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实践课程;学校根据挂职锻炼培养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同的教师选派到不同的岗位进行挂职,企业根据挂职锻炼评价标准对教师挂职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校。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工艺制定及设备改造等实践工作,教师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设备、生产视频等实践要素以微课、慕课等形式生动、真实的呈现在课堂。这种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自己向“双师型”素质教师的转变。同时学校也为企业工程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工程师的教学能力,利用学校的资源把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培养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通过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完成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协同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实现了实践课程改革创新,实践课进行案例化、项目化教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双师素质稳步提高。

(四)改革“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

1.改革“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首先,学校可在各项评优选拔活动中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从现有的评审制度来看,可将“双师型”教师作为一项评审条件,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晋升制度。其次,增设“双师型”教师补贴,享受在原有课时标准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的补助。每学期的业绩考核中在总分基础上实行加分制度等。通过这些举措来突出“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激励广大教师以成为“双师型”教师为荣,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健康发展[7]。

2.加快“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出台。在产教融合新背景下,学校需要和企业、行业协会通力合作,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学校、企业联合考评的方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议价。学校主要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师风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企业主要从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将教师的企业培训反馈与校内考评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权重,对教师的双师素质进行全方面考评,通过校企协作共同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结语:好的大学,不在大厦,在大师。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应用型高校应该制定完整的“双师型”培养体系与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入产教融合,积极吸引行业、企业优质教师,校企共同进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只有建设成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够推动应用型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刊哲.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风,2019(31):247.

[2]郑水珠,吴芳芳,吴思.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60-63.

[3]刘博,李梦卿.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效能、困惑与消解策略[J].职业与教育,2019(17):66-73.

[4]李志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提高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9(5):34-35.

[5]李吉.多理论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出路[J].职业与教育,2018(11):87-90.

[6]李振中.“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33):16-17.

[7]马慧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6).25-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