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毛泽东任教广州农讲所期间对农民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及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渊源和发展轨迹的意义
摘要:毛泽东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届教员及第六届所长,其任教农讲所期间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农民问题的地位和作用的评价,对开展农民运动工作方法和斗争形式的总结,都是经过深入探索农民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本文试结合广州农讲所馆藏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分析毛泽东在农讲所任教期间对农民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索,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充实“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渊源和发展轨迹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毛泽东;农民;农讲所
1925年9月至1926年9月,毛泽东先后任第五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及第六届农讲所所长,他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和《地理》三门课程,其中《中国农民问题》是学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根据广州农讲所现存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的记载,毛泽东在广州农讲所期间的授课内容充实有层次,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农民运动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革命的特点及其道路,以及开展农民运动方式方法,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在此阶段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民问题所作的论述,后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论述。整理和分析农讲所的这些馆藏资料,有助于了解毛泽东在此任教期间对农民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索,进而充实有关“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渊源和发展轨迹的具体内涵。
一、在广州农讲所首次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毛泽东主办第六届农讲所期间,首次在其主编的《农民问题丛刊》序言中公开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革命,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1]
在农讲所的课堂上,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对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客观评价,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保存的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周凯的听课笔记,详细记录了毛所长讲课时的具体内容,在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毛泽东说:“辛亥革命到现在由来十五年得经验,不能得大多数民众拥护,所以不能成功,不注意大众,就不能成功。现在是国民革命时候,要革命成功,不能不注意农运问题。”[2]
毛泽东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农讲所学员阐释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肯定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这一特点,他从农民问题在革命中的位置、在生产力、革命力量和革命目的上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农民问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中国农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国的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中心,中国革命没有农民的参加就丧失了主力军,因此农民问题在国民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生产主力不参加,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故国民革命的大部是解决农民问题,其余问题皆不如农民问题的重要,可以说中国革命是农民革命”。
为何把农民问题置于国民革命的中心位置?毛泽东列出的主要理由是: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这么多人的问题不能解决,是不能说问题已解决了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主要的对象也是农民,因为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原料,大都是农民生产出来的,其在中国开办企业,剥削的也是农村而来的工人身上的剩余价值;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相互勾结,对农民施以苛捐杂税,搜刮民财。如果没有农民在农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那么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不会根本倒塌,因此,中国革命势力的基础是农民,最大的革命对象是地主阶级,“乃知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3]
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基于大量的革命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思考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得出的重要结论。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有意识地深入农村作调查,开展农村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毛泽东也积极投身其中,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工人运动一度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却在二七大罢工失败之后陷入低潮。192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三大上做了湘区工作报告并提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漫山遍野都是农民”“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4]1925年2月至8月,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村调查、组织农民协会,成立韶山党支部,发动“平粜阻禁”的斗争,农村工作的经历,丰富了毛泽东关于农村问题的思考,加深了他对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国民革命必须依靠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毛泽东任教农讲所期间提出这一观点,表明此时的他已深深意识到中国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动人数众多的农民投身革命运动,而农村比城市更具有广泛的革命基础,必须到农村去,做农村工作,开展农村调查,依靠广大农民,争取群众支持,“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推翻封建制度,没有农民参加是不可能的。”
二、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在广州农讲所讲授《中国农民问题》的第一章。1925年,毛泽东在《革命》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他以该文基本内容为教材,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课堂上详细讲授。
李哲夫、王首道、曹广化等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在回顾农讲所的求学经历时都提到,毛泽东用画图的方式分析各阶级的状况。李哲夫说,毛泽东的文章“教导我们从经济上、政治上去分析阶级,认清敌友,并教导我们怎样进行阶级斗争,要团结什么阶级,依靠什么阶级,警惕什么阶级等等,毛泽东在讲授时,还在黑板上画上许多启发性的,深入浅出的图画,以加深我们的认识。可惜许多忘记了,例如阶级压迫情况,农民反抗斗争情况等,现在比较记得清楚的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由工人阶级领导着工人农民学生等在后面,两旁一同推动,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道上前进的图画,和教导我们调查了解当地阶级情况的图表等。”[5]为了更形象说明各阶层状况,毛泽东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塔,塔的最上一层是帝国主义,以下各层是军阀、买办阶级、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最底层是农民,这座宝塔简单明了地反映出农民受到的层层盘剥,学员丘倜回忆道:“他又给我们分析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相互关系,指出帝国主义就是军阀的靠山,军阀又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以及一众封建势力的靠山,……所以帝国主义买办、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以及一切封建势力都是一体的。”[6]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本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他把中国社会各阶级细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针对各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总结了各阶层的阶级属性和阶级本质,这其中,所谓农民问题,主要是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的问题,他们终年劳动,但生活却相当困苦,需要一个变更社会的革命来改变状况。据学员王建功的回忆,毛泽东说:“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是我们革命的可靠同盟军。革命有了这个主要的同盟军,就形成了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冲锋陷阵的强大力量,就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7]毛泽东的结论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8]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忠实同盟军是农民,并且清醒地预见到资产阶级摇摆不定,要加以辨别。
通过一系列的讲授,毛泽东帮助学员了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基本情况和阶级属性,引导学员明白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一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问题,懂得农民同盟军问题的重要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后被选入《毛泽东选集》,作为第一卷的开篇,成为毛泽东的经典之作,其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强调建立农民协会和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广州农讲所以“养成农民运动之人才”为宗旨,培养学员毕业后深入农村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其掌握组织农民协会及领导农民斗争、发动群众支持革命工作的本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把革命理论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强调通过建立农民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强有力的农民武装,他对学员说:“大革命时期,前方后方同样重要,在后方唤起群众,组织起来,支援前线,才能保证后方胜利。……你们是革命种子,要返大后方,生根落叶开花结果,要独立作战,要组织农民协会,推动二五减租,达到豪绅,夺取地方政权。”[9]毛泽东在讲课时总结历次革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经验,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以广州的刘、杨叛乱、商团叛乱为例,教育学员重视开展武装斗争,鼓励学员将来在农村中组织农民武装,积极主动地开展反对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斗争。
毛泽东将来自20个省区的327名学员按照地区分成十三个农民问题研究会,组织学员开展农村调查,他列举出农村中的典型的问题供学员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其中“抗租减租平粜等风潮”“团防情形”“农村组织状况”等主题调查,引导学员了解农村阶级斗争状况,认清农村阶级斗争形势,使学员认识组织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为使学员毕业后能成为农民武装斗争的有力组织者和指挥者,农讲所安排了严格的军事教学,第六届农讲所设军事训练部,军事课程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学员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穿着军服、草鞋,过着俭朴、紧张、活泼的军事化生活,起床、睡觉、集队,都听从军号行事,每日在校内操练,学员陈子彬回忆,当时“每天清早5时至7时前为军事训练”,[10]除接受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学员还到广州市郊实地演练, 到石井的广东兵工总厂实弹射击。毛泽东经常亲临训练场,指导学生军训。“俾学成之后,能为农民武装自卫之领导。”[11]
毛泽东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多次组织学员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员开展实际斗争的能力。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旁听了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暨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1926年5月30日,毛泽东亲自带领农讲所学员参加五卅运动纪念大会,全所师生冒雨参加示威游行,回所后毛泽东冒雨发表演说。6月7日,农讲所学员参加广东各界援助英国罢工大运动。学员还到海丰、韶关等地开展农村调查,学习当地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经验。
四、小结
毛泽东主持广州农讲所期间,已经对中国革命和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尽管他自己也说:“在当时我对于农村阶级的结合,仍不是十分了解。”[12] “在这个时期,我研究过农村,办过几期农民运动讲习所,虽然有些马克思主义,但是看得不深入。”[13]但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科学分析,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对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视,都为其农民运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实践和理论基础,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合理判断,对农民运动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使得他能够在大革命失败后,果断摈弃“以城市武装起义为中心”传统思路,带领军民在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参考文献:
[1]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档案.H3.7-35.周凯笔记
[3]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档案H3.7-1.李哲夫:回忆农讲所
[6]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档案.H3.9-2.丘倜:关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点回忆
[7]王建功.温暖着北国的南风——忆参加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经过[J].寒原星火 内蒙古革命回忆录.内蒙古:内蒙古革命回忆录编辑室,1981.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9]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档案.H3.7-35.周凯:回忆农讲所材料
[10]广州农讲所纪念馆档案.H3.13-2.陈子彬:有关农讲所情况的回忆
[11]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J].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编(原载《中国农民》第9期.1926年11月出版)
[12]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
李奕霖,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馆员(中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