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莫言《讲故事的人》演讲

卷宗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表了演讲《讲故事的人》,他在演讲中以母亲的故事开头,又以三个小故事结尾,展示了他与母亲与故土的紧密相连,扣题并全面地体现了他的写作个性与风格,展现了他多年总结的写作心得与哲思。本文结合事例从影响因素、风格、领悟三个角度深度分析了莫言这份演讲的内涵。

关键词: 莫言;《讲故事的人》;魔幻现实主义

2012年莫言凭借《生死疲劳》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无疑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一股新信心,他在瑞典文学院讲堂中发表的演讲《讲故事的人》给中国文坛带来的新启发。莫言的演讲以故事开端又以故事结尾,呼应了主题也呼应了他对自己的评价—讲故事的人。北大教授张颐武对莫言的演讲评价是“保持了莫言的个性”,莫言的个性就是以讲故事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他大篇幅用各种故事来填充他的演讲,使人们有感于他的发言,他展现了故事以外的社会、世界。

一.莫言文学创作的影响因素

演讲的开头,莫言说他母亲的骨殖已经和大地融为了一体,在迁移他母亲的墓穴时,只能象征的捧一抹土,他说从此他感到他的母亲与大地是一体的,诉说与大地即是向他的母亲诉说,他将故事讲给母亲就是讲给世界。莫言的母亲作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帮助他健全了人格,对他的个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比如赋予了他爱,理解宽容,以及自尊自重,他打碎水瓶躲起来不敢面对时,母亲只为他感到担忧而没有责怪,在他想要寻仇的时候,母亲也及时的制止并宽恕了曾经殴打她的人,甚至于在他被嘲笑容貌的时候,母亲劝慰他,“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他还提到,在他多算了一位卖白菜的老人钱之后,母亲没有责骂,只是流泪,母亲的心痛让莫言悔恨不已,直至今日还牢记在心,这样深刻的反省让莫言的人格成长,在他的作品里也得到多处体现,母亲的教育成果显化在莫言的隐忍、顽强的角色身上。莫言讲述与母亲的日常生活,没有过多的评价与感想,平平淡淡的追忆就让人不禁感慨母亲对莫言的人格的构建作出的贡献。

母亲与故乡就是莫言的精神支柱,莫言在演讲中提到自己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他无比向往着同龄人的校园生活,因为他是一个孤独的、寂寞的、只有牛羊为伴的孩子,但是莫言乐观地认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虽然他没有在学校接收系统的教育,童年饱受着无法读书的痛苦,但是他很早就接触了社会人生,看遍了世间百态,他将他眼光里所及的一切,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的所有人、所有事统统收纳进脑海,故土这些故事是幼年的莫言在孤独的荒滩上的另一个精神支柱,他成了一个“用耳朵阅读的人”,他爱去市集听说书人的故事,并复述给家人乡亲们,乃至后来加入自己的想法,他听到的乡里八卦、传奇故事为他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他看到树,看到鸟都会浮想翩翩,长大后莫言外出闯荡的念头逐渐强烈,应征入伍后便开始尝试写作,由一个用嘴讲故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用笔写故事的人,再后来他意识到,高密东北乡那个他又爱又恨的地方才是他的文字最终的归属,故乡的家人乡亲们才是他的小说真正的主角。

二.莫言文学创作的风格

莫言的小说贴近大众生活,但又不是简单的乡土文学,就像他在《红高粱》里描写的风景“八丹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光洋的血海。高染高密释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洗 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字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莫言是民间的、传统的,但又不是仅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吸收了福克纳、马尔克斯、川端康成等等世界知名的作家的精神内涵,莫言在演讲中提到,他最终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他要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所以莫言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属于莫言自己的精神地域—高密东北乡,虽然他是来自黄土,是农民子弟,但是他用他“说书人”的方式在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融合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运用超凡的想象力和自己曾经的经历,将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以魔幻现实的方式重现在文本之中。确定了自己的文学领地后的莫言彻底的吸收了对外国文学的理解认知,他意识到只有用本土化的故事才能更好地来展现本土化的魔幻色彩,莫言在演讲中提到他很热衷于蒲松龄,所以类似于《聊斋志异》等等的中华传统神怪异志、传奇历史就成为了莫言本土化魔幻现实的素材来源之一,就像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生死疲劳》,演讲中莫言提到这个名字来自佛教经文“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而此文的叙事来源就是中国传统民俗所说的“六道轮回”主角西门闹经历六世,成驴、牛、猪、狗、猴,受尽苦难终转世为人,却罹患血友病。莫言通过夸张化的语言,魔幻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陌生的独特的莫言式小说世界,此刻的莫言成功的构建了一个基于他的故土的文学世界。

三.莫言文学创作的领悟

莫言在演讲中提到他也曾积极地学习西方的现代派小说,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最终回归了传统。从《檀香刑》起,往后的小说又有着中华传统的继承又有着西方小说技术,还混合了其他种类艺术门类,比如戏曲,莫言在小说中将“茂腔”转化为“猫腔”,哀怨悠长的曲调与猫“喵喵”的叫声就像“茂”“猫”相同,所以取“猫”腔代替茂腔。《檀香刑》中,“猫腔”串联了故事情节,使小说弥漫着浓烈的戏剧色彩。还有美术、音乐甚至杂技,莫言虽然回归了传统,但是不仅仅是单调的回归,而是在所有他可以汲取到的艺术中吸收了养分,变成了一种新式的混合体文本艺术。

莫言的立场就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就像他改变创新的文学形式一样,莫言的文学立场就是要将民间问题放到现实中,要结合实际的多方面以人的立场去面对。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演讲中说他仿佛逐渐将自己与备受争议的自己分开了,他看到那个获奖的自己承受了赞誉和批判但是仍旧表达了“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这样的观点。莫言从“说书”转变为“写书”,变化的不仅仅是他创作的形式,还有作品的深度,莫言始终相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

四.结语

虽然当代文坛巨匠频出,但是莫言仍然是其中闪耀的一颗巨星。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生死疲劳》,莫言一直在不停歇地前进。他让高密东北乡成了文学界一个知名的地标,也让他自己成为了铭刻在文学史上的一个大人物。

参考文献

[1]王赫佳.论莫言小说的魔幻性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D].2012.

[2]刘玮绮.莫言与茂腔[D].2019.

[3]于沛佳.莫言演讲的再读——有感于文字背后的力量[J].品牌,2015,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