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白雪:新时代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卷宗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学院

摘要: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石,是促进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无疑是高校的首要任务。结合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局势来看,近些年来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国内,这是对中国本地文化的排挤和压榨,不利于我国发展,故而必须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国文化提供强大竞争力,同时推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简述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肯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促使人们遵循并践行中国共产到的科学发展指导,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指明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落实提供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基础[1]。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质量,既保障发展的创新性、开放性、协调性以及可持续性,也体现对优秀传统的继承。

(二)文化自信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等文化发展理念。通过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发现,文化自信的确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对本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当今社会想要完成中国梦,首先要对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深入渗透到大学生的心中。

结合实际的培养成效而言,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切实有效地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并逐渐发展成为防止多元文化深入渗透最具实效性的方法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文化思潮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渗透,而大学生作为学习面广泛且具备探索新奇事物能力的青年群体,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就在于防止西方文化思潮的侵略与渗透。

二、探讨新时代下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相关课程建设

之所以中国可以长久以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发展根基,其关乎民族性格的形成,并且建立了民族独树一帜的思想行为习惯。只有肯定传统文化才能开辟未来,换言之就是想要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基于新时代,高校必须追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发展宗旨。结合高校教育现状而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疏离较为严重,因此高校必须将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持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想要切实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坚定文化自信很有必要。首先,高校应当加大相关课程的建设力度,开创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并且合理设计课程时间,以此持续优化相关课程建设[2]。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优势,凭借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可以更进一步的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此外,在开设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时,必须要保障其合理性与实效性。其次,高校应当着重加大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革命顾名思义,即是对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以及解放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而革命文化则是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显著民族特征文化的统称。革命文化的主要作用是承载革命故事,体现民族文化的精彩,同时也被当今社会视为继承民族精神的源头。最后,高校需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视,并且利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该课程的教育功用,基于此,强化校本文化建设,深度挖掘革命文化资源。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之所以人的成长需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是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此可见,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促进高校自身的创新发展。为了给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铺垫基础,高校应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时,高校必须保证其计划性与系统性,从而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时刻熏陶大学生,让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3]。譬如,高校可以创建诗词学会,为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充分展现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创办戏曲学会,并邀请戏曲名家担任荣誉主席,让学生在与戏曲名家的沟通中了解中华传统戏曲,爱上中华传统戏曲,领略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结合现状而言,大学生和传统戏曲的疏离并非不感兴趣,而是社会环境缺乏对传统中华戏曲的关注,给予大学生错误的思维导向,误导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知。

另外,高校应该重视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中秋以及重阳等等。每个传统中国节日都具备独特的文化表现方式,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节赏菊,这些无一不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其丰富的节日内涵及文化形式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略较为严重,导致多数大学生对情人节、圣诞节、平安夜、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抱有更高的热情,这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远态度,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首先是西方文化的积极渗透,其次是本土文化的宣传缺乏力度,故而高校需建立长效机制,统筹传统文化建设。

(三)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育人,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社会实践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引导并组织学生们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认知水平。在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应当善加利用实践教育的方法,由此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内容,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著名心理学教授西奥迪尼曾说:“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由此可见,高校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育人机制的运用,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当然,高校现存的实践育人机制也并非完美,依然存在教学实践理念落后、教学实践模式不足。基于此类问题,高校应当吸收先进的实践教育理念,创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善现存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平台。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在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实践育人机制,从而无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此,高校必须持续优化现存实践育人机制,除了参观访问、校企合作之外,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研讨会,成立调研小组并进行专题调查,为群众、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青年群体形象,改善学生的公益认识[4]。

综上所述,在实践育人机制存在不足的前提下,高校需要重视对传统文化课程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同时通过文化考察以及文化调研等形式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的重视。利用实践教育办法,通过开展讨论会、调研小组、参观方位以及校企合作(专业对口单位实习)等多种形式,有效优化高校的实践育人机制,从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扩充高校师资力量

唐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诠释,充分体现了作为教师的职能与工作内容。其中的传道即为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教育工作者应将其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输入给学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教师本身也需要信道明道,对传统文化建立深刻理解。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成为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先于学生接受教育,深刻理解教育,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为此,高校应当首先培训施教团队的思想文化素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觉悟,引导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调动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强化其文化素养。

三、结束语

结合上文所述,文化是国家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是促进民族独立的必要条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内的深入落实,这个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高等教育必须始终秉承社会主义原则,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明确社会主义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目标,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中国梦变为伟大现实。

参考文献

[1]陈洪华.新时代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2,8(21):142-144.

[2]张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研究[J].才智,2022,14(09):54-56.

[3]杨晓玲,江倩.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01):33-38.

[4]李晓东,陆美秀.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04):29-31.

作者简介:白雪(1983.2-)女,汉,河南郑州,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化妆造型,人物形象设计,戏剧人物造型,饰品制作非遗工艺应用研究和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