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三重维度:现实依据、理论内涵、实践路径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他强调中国的教育必须按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本文围绕“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重要论述,对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并重点从现实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来深入阐释“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依据”、“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论内涵”以及“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路径”这三个问题。
关键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特色;教育自信;教育事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针对我国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思想新观点。其中,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求中国的教育必须按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明确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底蕴深厚、国情特殊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发展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一、提出过程: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形成。2005年9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江大学考察调研时,对浙江大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做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浙大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浙江特色;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总书记对浙大办学要求的重要指示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校建设时一直反复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性。2014年5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明确提出“扎根大地办大学”这一理念。随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依据:“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最终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总结了我们在实践中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将其集中概括为“九个坚持”。其中,第五个方面就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他强调指出,中国的教育必须按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由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现实维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依据
(一)是由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
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走其他任何国家教育发展的道路,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一方面,我们国家有着独一无二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和延续了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代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近代以来,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另一方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起来的深厚历史土壤是我们办教育的“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史,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增强了厚重感和责任感,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寻找从哪里来、怎样来和要到哪里去的正确答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二)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实践所决定的
当前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教育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新时代推进中国教育发展,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基本国情看,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却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也没有改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从教育国情来看,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办的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有很多短板亟待补齐。这种国情和实践要求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决教育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只有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补足我国教育的短板和劣势,才能更好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理论维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1]教育发展要在中外交流借鉴中兼收并蓄,但最终要扎根于中国大地。
一方面,面对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办教育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要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始终体现中国特色,把中国特色融入教育发展之魂,把教育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着独特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更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这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根基。
另一方面,“扎根中国”又绝不意味着简单延续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文化母版,而是要在自身发展基础上“融通中外”,即在日益联通、交互频繁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中国教育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教育理念和成功教育经验。只有在这种文化深层次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才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不断走向世界。
(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当前,我们已经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对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教育发展要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回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不断增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发展不仅要做到紧扣时代主题,同时也要面向未来,要在时代发展的大势中把握教育前进的方向。教育是为国家、民族和每个人未来发展作准备的事业,必须有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只有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用前瞻性的思维去导向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在“世界水平”中彰显“中国特色”,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4]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教育体系中体现思政特色,让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用“中国特色”去办“世界水平”的教育,就是要办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的教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5]2018年,又是在同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这样说“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3]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培养能力是当今世界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一定要提高我国在人才培养能力方面的世界竞争力。
四、实践维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定海神针”来比喻党的领导,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因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和全要素。因此,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教育方针和各项教育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履行好自身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适应时代要求、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让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中国大地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根本方向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全体人民,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前提。其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最后,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
(三)把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作为基本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中国社会独特发展规律,这是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要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遵循中国社会独特发展规律,就是要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其次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遵循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基本要求。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要以人民为中心,办满足人民需要、符合人民期待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
(四)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力量之源
坚定文化自信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自信时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6]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爱国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沃土里办出自信力。二是坚定办学自信,“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3],把“中国特色”注入学校建设之“魂”,彰显中国学校的民族特性,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即对自己的民族、国家和人民有深情大爱的人。
(五)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鲜明底色
传承红色基因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鲜明底色。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特别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7]。红色是我们国家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许多高校都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立足高校的红色资源,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将红色校史文化与思政课教育融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的办学特色。高校要坚持铸魂育人,用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不断坚定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引导广大青年以更大担当肩负民族复兴重任,让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7-05-04(001).
[3]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02).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9-11(001).
[5]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14-05-05(002).
[6]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002).
[7] 杜玉波.坚定教育自信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J].红旗文稿,2022(10):9-11.
作者简介:马一飞,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