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以及单亲家庭的增多,很多男性脱离了孩子教育,越来越多的儿童成长过程中少了父亲这一角色。儿童成长过程中会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失而导致不自信、自卑、缺乏迎战困难的勇气、思维不够灵活、做事缺乏恒心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导致儿童社会性发展受阻。在应对上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协同努力,才能保证父爱回归,让每一位孩子都拥有快乐完整的童年,并且因此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爱缺失;儿童成长;社会性发展;影响;对策
前言:在我国家庭当中,父母角色对孩子成长都有积极影响。任何一个角色的缺失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但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男性负责在外打拼,女性负责照顾孩子和打理家务,这必然造成了儿童与父亲聚少离多。在一些家庭中,甚至于孩子享受不到父爱。本文主要讨论了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并结合宏微观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父亲角色对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
“养不教,父之过”,这是《三字经》当中的内容。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父亲是家庭教育当中的主体,其和母亲协同,构建了父严母慈的家庭教育氛围。父亲既具有阳刚之气,又有温柔一面,故而他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首先,父亲会让孩子自我性别意识更加明确。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幼儿会亲近与自己性别不同的对象,女孩更喜欢和父亲玩耍,男孩更依恋母亲,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因为幼儿能够在父亲(母亲)身上得到自身性别的认同。其次,父亲会让孩子更阳光、更自信。在如今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多亲近父亲,会受到父亲高大形象、果敢形象的影响,利于幼儿建立自信心、安全感,而这些对于幼儿未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二、父亲角色缺失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分析
1.现阶段父亲角色缺失的原因
第一,传统思想影响。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思想让大部分男性走入社会,为家庭生活劳碌奔波。在很多家庭中存在孩子早上看不到爸爸,晚上也看不到爸爸的情况。因为爸爸要起早贪黑,和孩子作息严重冲突。其实,这种传统思想已经造成了社会问题,让“父亲缺失”成为广大社会人难以抑制的成长之痛。
第二,单亲家庭。丧偶、离婚、未婚先育等成为目前单亲家庭的主要成因。其中离婚是造成单亲家庭的主要原因。夫妻双方离婚后分开居住甚至于到不同城区、城市生活,造成了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
第三,父亲个人思想问题。有的男性在家庭教育当中自动隔离出来,一部分是因为工作的确很忙,也有一部分人不愿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以各种理由来搪塞。这种父亲角色的缺失现象并非个例,在全国各地都广泛存在。这也是最难解决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所谓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行为、素质等方面的变化。又或者说儿童在自然人向社会人变化中形成的人类特有的共性和个性。其中个性对人的发展影响至关重要,故而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不断主张培养学生的个性,以此来提升民族的创造力。换而言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阻,就会造成一个民族生存能力、创造能力不断变低,会让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正因此才有了少年强中国强的说法。
3.父亲角色缺失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分析
第一,对儿童自我性别确认形成影响。如今,受影视剧、综艺节目影响,很多儿童出现了娘化现象。和影视剧、综艺节目相比,父亲缺席儿童的成长,造成儿童娘化的几率更大。或者说如今很多娘化的男童,都是缺乏父爱,同时受到了不良文化影响所致。儿童自我性别不清晰,就会造成心理扭曲,对自身性别不满意。如今一些人选择变性手术,大部分都是源于此。性别无法确认也会让儿童在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遭遇各种尴尬,这些尴尬反过来影响儿童心理,使其进入了一种心理泥潭当中无法自拔。女童在父亲陪伴下,会了解男女区别进而对自我有更为清晰的定位。例如通过父亲关心母亲这一举动,她明白了男人要保护女人这一道理。而且通过天长日久的影响,会让女童的婚姻观初步确立起来。因此,对于女童而言,父亲角色的存在也是母亲无法代替的。然而因为父亲角色缺失,女童失去了人生最为宝贵的性别教育,会对她未来的婚姻等带来不良的影响。正因此,很多专业人士认为某种程度上父亲在男女童性别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超过了母亲。
第二,对儿童个性形成不良影响。李艳鸣在《家庭中,不可缺失父亲教育角色》中指出,父亲的缺位对于男女童都有明显影响,而且这种负面代价十分昂贵:男孩无法形成阳刚、独立、坚毅、担当等个性;女孩则会变得过于柔弱、内向、性格不稳定。也有一部分专业人士认为,女童自小缺少父爱会向另外一个极端发展,那便是过于男性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心理补偿使然,也有的女人在这种心理补偿之下会在面临婚姻时选择年龄较大的结婚对象。
第三,对儿童生活能力形成影响。父亲具有独立性,他们身体高大、行动迅速、思想开阔、责任心重。很多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成了万能工,孩子在这样的父亲影响下,会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好奇心,具有很强的自我动手能力。反过来,父亲角色的缺失会让儿童缺乏生活能力。事实上有很多父亲在外的儿童在母亲照料下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方向发展。如此发展下去,他们未来生存能力将会不断降低。
三、让父亲回归保证儿童社会性良性发展的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父亲角色缺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不足的产物。所以,想要让儿童在父亲陪伴下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前提是先让父亲回归家庭教育。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法律层面、社会观念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协同努力。
第一,国家法律层面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这代表着党和国家对国民教育更加重视,已经发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培养大量的家庭教育辅导师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不断推广和落实,也会让越来越多家庭建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政府部门建立监督机构,或者形成投诉途径,面对广大父亲行使监督责任,要求父亲们必须遵行法律兑现陪伴责任。对于被儿童或者妻子举报的父亲(丈夫),若经过调查事实确凿,要对父亲(丈夫)做出惩戒。当然,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让各个用人单位执行政令,为已婚且有孩子的男性员工提供方便。而作为社区居委会需要响应政府号召,多开展“幸福一家人”“美满家庭”“爸爸妈妈我有话要说”等节目,让身为父亲的男性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当中的地位和价值。这种国家层面的管理,对于那些主观不想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父亲有了约束,能够让这种主观缺失得到一定的治理。
第二,社会层面。
首先,主要是让社会组织、机构以及商业单位等用人单位提高认识,能够在保证自身运转基础上,给予已婚男性员工一定的体谅,推出弹性工作制,让父亲不影响单位工作基础上,可以多陪伴子女。
其次,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工作力度,要让人们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要鼓励有能力的女性积极进入职场,让这类女性的另一半能够抽出身来拥有更多陪伴子女的时间。
再次,各类教育机构创造更多亲子机会。①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也要纷纷推出家庭类服务项目,引导整个家庭参观、学习,要让亲子活动当中父亲不再缺席。②学校在家长会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规定,要倡导父亲参加家长会。同时学校能够推出模范爸爸,以模范爸爸的引领作用唤醒父亲们的家庭教育认知,逐渐地让父亲回归家庭,在家庭子女教育当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③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教育主场,尽可能增加男性幼师的比例,要确保通过男性幼师的作用,降低父亲角色缺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小学阶段教育也是如此,适当增加男性教师比例,这些对于现代教育而言都是看起来微乎其微但实际上拥有显著效果的教育手段,需要引起幼儿园、小学的充分重视。
另外,鉴于离婚导致单亲家庭增多,让很多父亲在家庭教育当中缺位,建议发动社会力量宣传家庭完整的重要性,要让更多家庭免于破碎,以此来保证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来自父亲的积极影响。
第三,家庭层面。首先,父亲要反思自身,要主动地压缩在外时间,能够及时回归家庭,多陪伴子女,享受亲子之乐。父亲也要尽可能拓宽就业面,能够从事收入来源较为稳定,同时又拥有相对宽松时间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可能留出陪伴子女的时间来。其次,夫妻双方可以认真分析利弊,根据两人能力决定各自任务。若是丈夫能力较弱又比较倾向于家庭劳动,便可以由丈夫来负责子女照料责任。这样也避免了父亲缺位,也解决了丈夫职场尴尬。再次,父亲如果不能保证拥有足够的陪伴时间,可以开动脑筋提高陪伴质量。这样虽然陪伴的时间短,但是却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了子女最浓厚的爱。当然,这也需要父亲专门去学这方面的知识。
总结:总而言之,父亲角色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引起国家、社会、家庭以及父亲们的重视。这种现象的治理也在于多元主体合作,从国家法律层面、社会就业层面、家庭教育层面、父亲个人层面都做出努力。除了那些主观不想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父亲除外,很多男性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有着一定的深层因素。解决这些深层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父亲回归家庭。目前看来,这一目标实现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左莹莹(1987-)女,汉,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四川工商学院,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