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策略研究

卷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也遇到了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青年工作在党和国事业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对新征程上做好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大学生作为党、社会、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培养质量影响着校园,乃至以后社会意识形态的安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好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水平,特别是青年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运用互联网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意识不足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网上信息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青年大学生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开展网络教育和引导。

(二)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相关新媒体账号的拉拢、诱骗,反社会主义思想的攻击

在现实中,有些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相关新媒体账号打着组织利用活动登记、扫码送小礼品、免费试用、公益志愿等各种通过自身信息登记的方式进行对大学生进行拉拢、诱骗。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削弱、消解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同时,有的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消解马克思主义,有的则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赤裸裸的攻击,其基本理论主张都旨在利用网络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缺乏针对性,意识形态队伍还不够健全

高校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往往注重网络正面宣传,不注重负面舆论的引导。对外宣传力度不大,业务成果方面宣传较多,对弘扬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少,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网络意识形态队伍还不健全,缺乏党言党语生活化表达的队伍,特别是将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主动性、自觉性还不强,发挥他们在普通学生中的引领作用还不够。

(四)基层党支部书记意识形态责任意识不强,成效不显著

基层党支部书记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纯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上级党组织的工作,导致基层党支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识不清,上级的要求贯彻不彻底,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时效性,成效不明显。实际上理论武装、理想信念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二、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举措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巩固发展意识形态领域良好态势,不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更好统一思想、凝魂聚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强化责任意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要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特别是纳入领导班子、党支部书记、党员干部目标管理,与推进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基党组织书记意识形态工作履职能力。对于违反要求、处置不当的人员,按照相关规定问责处理。

(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强”的标准和“讲政治、守纪律、有担当”的要求,选优配强学院网络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打造一支含党员领导、基层党支部书记、专职组织员、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等政治素质高的网络宣传工作队伍,组织一支敢于发言、善于发现的网络编辑队伍,发挥朋辈潜性教育的作用,发挥好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网络的监管,收集舆情,以便及时研判,做出科学处置,疏导网络社会的负面情绪,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确保网络思想宣传队伍坚强有力。同时努力强化党支部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党员教师在课堂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纪律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得转载转发其他不明来源信息和未经官方证实的评论文章,旗帜鲜明同危害国家安全工作的言行作斗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牢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正面宣传鼓劲,要在网络文明建设工作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丰富内容载体,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监控、研判、处置,加大网络舆情引导,及时正确发声,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筑牢网络防线,努力开拓网络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四)要做好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下沉基层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入一线解决学生诉求,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线上的问题往往都是线下问题没有处理好造成的,畅通诉求渠道。

(五)建立健全主动引导和风险防控制度。要统筹做好宣传工作,主动发声,加强正面引导。在出台可能引发舆情热点的重大举措和政策时,或在发生涉及学校的重大网络舆情时,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和政策解读工作,加强风险防控,及时化解风险因素。在重要节点时间、重要活动场所举办重大公共活动前,应当正确评估研判意识形态风险,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并严格履行审批和报备制度。

(六)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管控处置制度。完善应急处置,确保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对重大舆情和意识形态事件,要边处置、边报告,避免发酵延误。建立健全沟通联动机制,出现重大负面舆情或意识形态事件时,积极做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动,及时通报情况,协同处置,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士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教育观察,2019,8(01):3-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