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黔西南布依族刺绣的特点及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摘要:黔西南州布依族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其刺绣工艺独具特色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寓意。其中黔西南州布依族婚礼礼服刺绣是布依族刺绣在当代发展的最直观体现。布依族刺绣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这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文明成果。该文研究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将布依族刺绣在传承保护与创新之间协调实现共赢。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次研究借鉴历史考虑当下展望未来从多维度提出布依族刺绣的传承策略,为黔西南州布依族刺绣的发展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布依族;刺绣;婚礼礼服;传承保护
一、黔西南布依族刺绣的特点
1.布依族刺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黔西南州布依族刺绣在布依族人民的生活中运用频繁且分布广泛,从最基础的服装上剖析,刺绣分布于上衣的衣领、袖口和胸前,其中胸前的刺绣表达是其精华所在,往往是整件服装最出彩的部分。而下面为了方便日常活动往往着裤子进行搭配,大多会在裤脚的位置配上与上装相呼应的刺绣。而在婚礼礼服中女装一般搭配黑色百褶长裙,其刺绣一般会展现在正面有竖条和横条两种区别。除了服装外布依族人民的布鞋上也会搭配上刺绣,其形状与现在常见的鞋也有所区别。除了布依族人民的服装上频繁运用到刺绣外,其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如背带、门帘和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糠包、背篼等等。即便布依族刺绣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繁但还是受到时代冲击,其中一部分内容难免流失。布依族人民对于婚礼比较重视,其中对婚礼礼服的选择也比较讲究。可以说布依族刺绣在婚礼礼服上的运用最为讲究和精细。婚礼礼服聚集了布依族刺绣的精华将布依族刺绣的魅力展示的淋漓尽致。
2.布依族刺绣的颜色选择
日常生活中布依族刺绣与服装之间的选择主要以蓝色调为主,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布依族刺绣在日常生活中颜色的选择偏向朴素典雅、活泼灵动。而在婚服礼服的颜色选择上主要以黑色为主,红色、橙色和各种寓意新婚的花纹刺绣等为辅组成。
3.布依族刺绣的图案特色
布依族刺绣有见山绣山、见水绣水的特点,刺绣内容完全由刺绣工艺者对生活的感悟及其再现。布依族刺绣最开始是用于记录族群迁徙途中的见闻和制作地图的作用,所以在创作时没有具体传统的设计纹样,在刺绣创作中有很大的自由性及其产品的原创性,因此刺绣物品有着较好的收藏意义。布依族刺绣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刺绣样式因需求的不同,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会有不一样的取舍。
4.布依族刺绣的文化内涵
布依族刺绣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书上就留下了痕迹。刺绣,布依语称“谷搜洼”,它是布依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汉书》载"西南夷"和"南蛮"均有"椎髻斑衣"的描述,《后汉书》亦云:"西南夷,知染彩纹绣"的记载。由此可见,在远古时期,生息在云贵高原山区册亨的布依族先民最迟在汉王朝前后就创造和运用绣、织、染的技艺了。布依族因其处于山高水深的贵州地区,导致其刺绣没有受到其他刺绣过多的影响,具有很明显的民族特色。布依族崇拜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所以布依族刺绣的题材也多从自然中提取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布依族人民过六月六这个节日也表现出了布依族人民对自然的喜爱,而刺绣最开始本就是为了记录诞生的,所以现在常见的刺绣花样大多取自自然。布依族刺绣是布依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将生活的锦绣凝聚指间一针一线绣出精美绣品。体现出了布依族人民一种质朴而纯粹的审美特征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特色。
二、国货的发展困境
1.服装的选择转移
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人在服装上的选择更加偏向于市场中所流行的服装产品,加上外来服装在价格上占据优势,在设计上与平时常见的又有所区别,人们在猎奇心理的驱动下更加趋向外来服装。在婚礼礼服上的选择也有所改变,布依族婚服礼服的出现就有所下降,如今大多是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布依族人会选择传统的婚服礼服。加上布依族婚服礼服讲究,其刺绣虽不会大篇幅的出现但是其精美程度也不是婚纱所能比的。处于成本的考虑布依族婚礼礼服的选择下降。除婚礼礼服外布依族的日常服装因其款式比较修身常需要量体剪裁,其布依族服装的选择减少。
2.非民族服装的冲击
布依族刺绣服装在外来引进的日常便服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非民族服装有着明显的品牌效应加上充足的广告宣传使其快速在我国占据市场。布依族刺绣服装大多是绣娘手工绣制,相比于可以机器操作大量生产产品的西服来说不占优势。
3.产品宣传不足
布依族刺绣还处于小作坊的发展程度,主要面向的群众都是本地的布依族人民,甚至是自产自销没有形成一个面向全国全球的发展观。刺绣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加之刺绣工艺难于学习掌握,社会需求有限,从业者收入低微,近年来,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近几年民族民间产品得到发展但是其宣传程度还是不足。其宣传密度广度深度都没有得到一个预期的反馈。宣传方式、宣传角度还处于一个比较传统的方向。
三、传承保护的方法探讨
1.布依族刺绣的传承保护现状分析
(1)传承后力不足
受环境大发展的影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民族文化关注度不高。加上回报时间和学习时间长,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少有人愿意学习。
(2)制作成本较高
黔西南州布依族刺绣是由绣娘一针一线手工绣制,其制作周期较长、产量较少、成本较高导致其产品输出较少。因其宣传不足加之对外竞争力小等因素,布依族刺绣处于一种本土化循环使用的发展状况。
(3)生产模式陈旧
黔西南州布依族人民还处于自产自销的生产生活模式,大多都是小作坊规模,对外输出能力有限加之外来服装的冲击,导致布依族人民减少了外贸产品的想法甚至减少了总体生产。
2.传承保护策略的可行性方案
(1)机械与手工在布依族婚礼礼服刺绣中的创新运用
在布依族婚服礼服的制作中可以分为两种模式共同发展。一种是机械与手工合作,在服装上一些占据较小区域的部分用机械化生产,在布依族婚服礼服的具体呈现部分由绣娘手工绣制。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缩短了制作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在细节的呈现上会有所不足。一种是全程由绣娘手工绣制,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产品精美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这种生产方式的耗时时间更长其呈现效果更好当然价格更高。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可以根据各人需求进行选择。这个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受众群体,对布依族婚服礼服刺绣达到一定的宣传能力。
(2)以婚庆公司为例形成一个产业链
手工艺者可以与婚庆公司合作,让人们可以多一种风格选择。在这个活动中可以为手工艺者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输出点,也可以让婚庆公司开设一个民族特色板块增加经济收益。在这个过程中婚服礼服可以分为三种营销方式,一种是整套买卖一种是租借还有一种是绣有婚服礼服刺绣特色的方布,既降低了成本又具有收藏意义和纪念价值。这个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承人在经济方面的压力有助于布依族婚服礼服刺绣的传承保护。
(3)进行多维度宣传
布依族刺绣的知名度不高,打开市场需要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着手。线上可以多个账号运营,拍摄与布依族婚服礼服相关的视频在多个视频平台播放,带上热门话题提高视频点击量引导舆论关注民族文化,增加讨论度维护好健康的网络氛围。线下与政府进行合作展开与布依族刺绣相关的活动,可以在布依族地区的社区等地开展布依族婚服礼服刺绣比赛提高当地的积极性,在学校里开展相关的布依族刺绣方面的小活动,文化自信心从小孩时期就要培养。开展中小学生进行刺绣工艺进学校的活动从思想上转变布依族刺绣的印象,种下传承的种子。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返乡。这个方案有利于布依族刺绣在多个年龄段方面的宣传和发展。
(4)政府在传承保护方面的着力点
传承人方面的困境主要有生活保障、就业前景、思想固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当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具体的扶持。保障传承人在学习期间的基础生活。布依族刺绣受到一些经济和现下大环境影响还处于小作坊阶段,需要政府将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并形成一个品牌增加产品对外实力,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个方案有了利于传承人的成长和布依族刺绣的传承完整性。
(5)开设面向中小学生的特色课程
由当地教育部门根据实践情况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以黔西南州为例可以根据年龄段的特色开设一些活动,如了解布依族刺绣特色课程、布依族刺绣体验活动、布依族刺绣服装展示比赛、布依族刺绣图案样式创新比赛等等提高布依族刺绣的曝光率。这个方案在中小学生的心里留下传承保护的种子,有利于布依族刺绣的传承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布依族刺绣传承老龄化现象。
(6)面向刺绣手工艺者的创新比赛
由多方企业联合举办一年一届的布依族刺绣创新比赛,获奖者能够获得举办方提供的奖金而举办方能够获得获奖者的创新版权运用于企业的发展。这个方案有利于创作者与企业方形成一个良性联系,从经济上支持布依族刺绣的发展。
(7)多民族文化联系展示
将布依族刺绣与其他特色民族文化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系列提高视觉效果增强对外影响力。在各自的民族频繁活动区域内将其作为重点展示,以黔西南州为例可以将布依族刺绣作为重点展示板块。
四、结论
布依族刺绣是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是历史沉淀的具体展现值得我们用心传承保护。随着时间的变化布依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多维度的进行改变。布依族刺绣如何在传承的前提下创新是布依族刺绣发展的一大难题,传承与创新需要兼顾。本次研究考虑到当下的环境和人民需要的变化提供一个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彭文艳.布依族刺绣图案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以册亨布依族博物馆刺绣藏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7(15):60.
[2]肖海线,曾丽容,黄旭.望谟县布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分析[J].新西部,2019(18):38-39+32.
[3]李芳.浅谈中国当代刺绣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02):136-137. DOI:10.16824/j.cnki.issn10082832.2007.02.048.
[4]册亨县布依族刺绣艺术介绍[N]. 黔西南日报,2016-11-13(004).
基金项目:
该论文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2022年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202210666291。项目组成员:田利桦、李霞、冉雪、陈文艳。指导老师:孙大伟、池家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