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对探索大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创新实践育人方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大学生党员为例,试图寻找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路径和机制,最大程度深化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为其离校后投身现代化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大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国家和社会寄予他们期望,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也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他们是朋辈青年的学习对象,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现对普通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志愿服务是培养大学生社会担当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全面考察大学生党员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共产党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效途径。将志愿服务与党员教育紧密结合,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使广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密切党群关系,不仅能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还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最早以宗教性质的慈善服务形式出现,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志愿服务组织产品的本质与特性,主要在于改善人类生活,以及提升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使空虚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其精神是仁爱的、利他的、为公益着想的[3]。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人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4]。
二、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增强服务意识
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志愿服务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能够更好地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能够深入社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涵和深意,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锤炼。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党员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开阔视野,拓展认知领域;志愿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能够磨练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党员了解社会的需求,体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激励他们及时反思进而正确定位,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有助于构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最近几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让他们在物质上有所保障,但精神上还需要给予的帮助。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是一群具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热情的群体,他们可以为学校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关爱,促进构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环境。
三、当前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完善,部分党员服务意识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期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被发展为预备党员、接收为正式党员后积极性降低。这与学生由低年级进入高年级后,各方面压力增加有关,如学业压力、考研、准备毕业论文、找工作等[5]。另外,部分大学生党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在组织的压力下的一种必然、无奈的选择,心理上认同感不高,存在“要我参加”,而不是“我要参加”[4]。
(二)志愿服务活动带有盲目性,缺乏创新性、系统性和长效性。
一些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远规划,参与面窄,且很少开展需要长期服务的活动。很多活动没有利用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根据被服务者的需求开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活动形式和服务内容单一,活动相互之间缺少联系,没有考虑到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缺乏创新。
四、建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究
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根据专业将学生党员分布分成了3个党支部,各支部有20名左右党员,且均涵盖了大二至大四3个年级的学生。针对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学院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尤其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制定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办法
1.制度管理机制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是行动的指南。符合学情的制度,可以激励更多大学生党员主动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可以规范大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还为评价志愿者提供了参考。
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了大学生党员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行为规范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表彰奖励制度。还建立了志愿者信息库,信息库中包括每个大学生党员的年龄、专业、特长和意愿,便于统一管理[6]。
2.活动形式创新机制
活动创新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生命力。活动创新的原则主要包括适应大学生党员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服务对象的特点,适应时代的特点等。不同的服务对象,匹配不同的志愿者,且尽可能发挥志愿者的学科优势及个人的优点。活动内容以服务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且尽可能的多样化。
学院以在校大学生党员为核心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志愿手拉手”,活动对象包括每年未报到的新生、毕业后的校友、在校的师生、退休的老教师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如对于新生,大学生党员会在他们报到期间一对一帮扶完成报到入住,带领他们了解熟悉校园环境,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对于毕业的校友,在校大学生党员会扩充、丰富、完善校友资料,定期与校友联系,并邀请他们为在校大学生做职业规划指导;对于在职教师,相应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党员会深入实验室,协助科研指导教师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整理,完成科研指导教师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对于退休的老教师,大学生党员会定期帮助他们打扫卫生,送去节日的问候。
3.过程管理机制
过程管理是保障。规范有效的过程管理,可以帮助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活动的控制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开展志愿活动前期,党支部安排专人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并邀请有经验的志愿者学长分享经验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收获,激发鼓励学生党员主动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党支部安排专人记录掌握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表现,对于表现优秀的党员及时表扬鼓励,并将表现的情况纳入党员发展、党员评优等评价体系中,确保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7]。
4.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中。
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每次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后,需要登录至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讴客系统进行网上登记。党支部书记会对系统中志愿服务活动完成情况进行审核认定,并定期将完成情况予以公示,发现弄虚作假的大学生党员,党组织会进行批评教育,坚决不予认定。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评、服务对象的评价以及工作中的态度和成效,形成报告。报告将作为党员考核、发展、转正等的重要参考。正式党员若志愿服务活动完成情况不达标,将取消其本年度党内评优资格;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若完成情况不达标,则需要完成志愿服务要求之后才可继续进行发展或转正[8]。
5.成果巩固运用机制
巩固成果,形成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扩展实践育人的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学院对于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党员进行了表彰,并将他们作为大学生评奖评优中的优先考虑对象。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抖音、微博等方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及其事迹,树立先进典型模范,从正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氛围,感染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二)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实效性分析
1.学生党员的党性在实践中增强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国情,体悟民生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放下自我,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幸福的一个契机。通过关爱“留守儿童”和帮助“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学生党员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刻领悟了作为一名党员的义务。同时,“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意识更加坚定,志愿服务意识、奉献社会意识也在实践中增强。
2.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和各种问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各位党员的配合。以讴客系统里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比较发现,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较少的党员相比,经常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党员的心理素质、随机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明显提高。
3.大学生党员的个人能力显著提高
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各种困难,激发了学生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科研助理帮助在职教师做科研过程,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较好的完成了在职教师分配的任务,为他们将来投入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锤炼大学生党性的平台,是增强大学生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大学生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李凯,陈霞.评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涵及实践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6,3(27):218-220+223.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6.27.089.
[4]李维意,郭广伟.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1):28-31.
[5]田秀珍.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探索——以铜仁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77-78.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0.036.
[6]章洁.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01):77-79.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4.01.002.
[7]仝泽民,鞠斌杰,仝丽.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04):6-9.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3.04.001.
[8]唐燕,张军厂.高校学生党员志愿者管理机制探讨[J].高教学刊,2016,No.41(17):170-171.DOI:10.19980/j.cn23-1593/g4.2016.17.079.
作者简介:范鹏丽(1991.3-),山西省长子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