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论语》多译本翻译研究初探

卷宗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以儒家经典《论语》中三位著名译者的英译本为本体研究对象,通过生态翻译学视域讨论特殊文化概念词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所发生的翻译策略或翻译原则的选择。根据具体语境和情况,选用音译、直译和意译等手段。不同的译法体现的是译者对《论语》原作及其内涵文化概念与译入语文化概念及其思维模式所构成的整体生态理解,从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关键词:《论语》;英译本;生态翻译学;文化概念词

引言

儒家经典《论语》承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东方智慧和处世哲理,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早已跨越了一域一国,是古代中国给世界文明史留下的一份堪比西方《圣经》的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处理好《论语》中各式各样的词句的翻译,特别是寓意丰富的文化概念词的翻译是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承者以及作为一名文化摆渡者值得思考的问题。翻译理论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新生的、跨学科的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本文以James Legge、辜鸿铭和许渊冲的《论语》译本为语料,探讨文化概念词英译过程中涉及到的生态翻译学理念及其翻译策略选择,从各自译本的效果出发,分析其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1.生态翻译学概念与内涵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胡庚申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从翻译学、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和生态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的跨科际研究“关联互动”,并最终融入它们所共同依托的生态系统,从而构成翻译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

1988年,英国的彼得·纽马克提出了“翻译生态学特征”,指出翻译过程与生态系统循环的相似性。而胡庚申则在此基础上于2004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这一理论在后期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一是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二是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三是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四是评价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目前,该理论共涉及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即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事后追惩。

2.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论语》译本

作为一种从生态学理念综观翻译活动的研究范式,借助生态翻译学的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整体主义、生态伦理等概念,着重解读翻译研究领域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可译性问题、复译问题、翻译策略问题、翻译技巧问题、回译问题、以及翻译研究“转向”问题等,并提出了新观点、新看法。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特点在于它是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国际传播,必须承担起传递信息、构建价值观、树立中国形象的多重功能,《论语》译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看都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体现着国家价值理念与文化底蕴。然而,在实际的文化典籍翻译输出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以为把中文材料翻译成英文等外文就是典籍的外译,实则不然。典籍外英译具有严肃性、准确性、文化性或意识形态性等特点,需要译者在翻译输出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这些视域、视角或特征,以提高译作的可行性和可接受度。这就要求典籍译者从翻译生态环境去分析典籍英译的特点和交际效果。

3. 《论语》文化概念词译例及其分析

3.1“礼”的译本解析

“礼”在《论语》中共出现74次,是《论语》中仅次于出现109次的“仁”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包含至少两层意义:一是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礼,如典礼;一是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如礼物。“礼”在汉语中具有不同层次上的多种涵义,包括语言层面的涵义简单明确,即作名词的“仪礼”以及升华之后的“礼貌”,译法主要是意译的“propriety”为主,或与增译结合对“propriety”进行分解说明的“the ideal of decency and good sense”。除此之外还有在“propriety”的基础上稍作处理的“the rules of propriety”。每一种译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从翻译策略上或从读者接受性来看,许译更加贴近“信达雅”,贴近读者。

在Legge看来,“礼”是一种礼节,一种行为规范,为避免与平常的“礼貌”形成误解,提高对原意的认知高度,用了上义词“propriety”,总体来看很接近原意。许译也采用了该词,只不过稍微添加了“the rules of ”,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礼”的规范性,强调了《论语》的核心观念,即“克己复礼”。

3.2“君子”的译本解析

三位译者对“君子”的处理主要为意译,但各有特色。Legge和辜鸿铭以短语译词,Legge的译文用的是“superior man”,辜鸿铭的译文是“a good and wise man”。而许渊冲则创造性的造了一个新词“intelligentleman”,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该词是采用的合成法,将“intelligent”与“gentleman”合为一个单词,意义不言而喻,可谓匠心独运,传神而富有创意。既考虑了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结合了英语合成词的可行性,兼顾了原词在语义上的高度凝练。

4.总结

成功的典籍英译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价值、传播好中国情怀。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既有一般翻译的共性,更有诸多独特之处。如果译者对这些独特之处不甚了解,就会影响受众认同和接受的程度,使典籍传播的效应大打折扣,甚至导致误译,对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典籍译者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译文处于受众可以认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06).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 2009 (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