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程标准导向下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

卷宗
太仓市第二中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在助力提高初中历史学科育人上效果显著。本文基于新课标视角,在理解学科大单元教学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旨在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学生。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探索历史教学方法,要求历史教师基于学生学情、认知水平和时代特点,创新应用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概念的引入,既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理解与内化历史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在“大概念”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一、新课标导向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优势概述

1.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大单元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形式之一,它首先基于每个单元的知识内容上关联性,如人教版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围绕“成立”和“巩固”两大核心内容展开教学。其次,单元更是一种“素养”单元,“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1]也就是说,大单元不仅仅是内容上知识的丰富性,而在于构建系统化的认知网络。

2.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中,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分析学情和单元特点,应用多样化方法来提升学生建构单元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效果。例如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基于时间顺序来理顺国家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且完整的认知结构。以人教版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复习为例,笔者构建了如下的时空结构图(图1)。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两大核心概念,不仅突出了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概念内部之间的内容结构,从而构建出了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结构。

综上可以得出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优势显著,不仅满足历史新课标对教学的实践要求,还满足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要求[2]。

二、新课标导向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

1.紧扣主干,整合与重组单元内容

大单元内容的整合与重组的关键是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紧扣主干,才能逐步构建出完整且具有逻辑性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人教版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复习为例,教师在单元内容整合和重组过程中,进行重新编排,重点是突出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逻辑性。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以确定主干内容是哪一部分知识,然后紧扣“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措施这一主线,以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的相关线索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其次,根据重构的内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化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以政治巩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经济巩固: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军事巩固:1950年-1953年抗美援朝三大历史事件,结合时间顺序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大的知识体系,凸显历史大单元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因材施教,分层制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历史大单元教学目标制定应以新课标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为落脚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制定基础性、拓展性和挑战性三个层次的单元教学目标,确保全体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达成相应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3]。再以人教版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复习为例,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情和能力,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再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巩固掌握历史知识。其中,基础性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历史发展线索,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时空观念,如学生掌握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胜利之间的关系。拓展性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土地改革后中国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了解土地改革给农民和国民经济带来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挑战性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以来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三件大事,加深对土地改革之于巩固政权意义的深层次理解。教师要合理判断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动态调整大单元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历史单元教学质量,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赋能。

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大单元教学过程

新课标导向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要注重教法的创新应用,才能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以人教版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复习为例,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开展“我来为国献策”活动,教师随机展示问题,而各小组成员抢答并获得相应的积分,最高分的小组获得竞赛的胜利。其次,教师围绕政治巩固、经济巩固、军事巩固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单元内容及教学目标,提出多个具体有效的问题,如“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精神”等,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通过此方式,可以高效率完成历史大单元教学目标,并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意义在于既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又可以显著提高历史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新课标,对大单元教学内涵进行正确理解,基于教学实际来创新应用多元化方法,如紧扣主干,整合和重组单元内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大单元教学目标等,以助力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3):69.

[2]李慧,葛茂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单元教学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26):99-102.

[3]杨晓洁.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和实施路径——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J].读写算,2021(34):183-18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