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卷宗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资源等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其突出问题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导致高校学生艺术设计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角进行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能够突破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文从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育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角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前言

“非遗”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个人或群体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观念表达、社会实践、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工具、实物与文化场所等。非遗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智慧,这些可以充分激发群体、个人的创造力,基于非遗传承视角指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还能起到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号召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应积极渗透非遗传承创新理念,这可以丰富课程内涵,推动教育改革,提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一、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角创新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价值

在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融入非遗传承创新理念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举措,一方面可以给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支撑,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具体来说,非遗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等,是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精神支柱与重要驱动力,可以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1]。而且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角指导学生艺术设计,可以让学生切实有效地了解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纹样图案、艺术工艺、历史发展等,这样一来,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就能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其中,不仅设计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其民族文化自信也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非遗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每个地区的非遗都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不仅给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内容与创意元素,而且在无形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2]。因为在了解非遗文化后,学生会在艺术作品中去表达非遗文化,这就实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角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革新教育理念,科学树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思想主宰着行动,影响最终的教育效果。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角改革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教师首先要革新、调整教育理念,从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视角出发树立更加科学、全面的教学目标,从而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具体来说,在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融入非遗文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艺术设计创造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艺术设计技艺、造型时,可以鼓励学生借鉴非遗文化中的图案纹样与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等,使学生获得更加精妙的设计思维,以此提升学生非遗文化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

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创造美。非遗文化遗产有独特的魅力,具有个性化、民族性等特点。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基于非遗传承与发展视角去优化教学内容,以此丰富课程教学内涵,带领学生了解、感知不同地区独具魅力的特色与风格等。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访民间艺术大师、开展文化艺术调研活动等,再将收集的素材整合开发成课程资源,使学生充分感知地方民族文化魅力,在丰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唤醒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热情[3]。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设计灵感与情感体验

基于非遗传承创新视角进行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除了优化教学内容外还要以教学方式为切入点着手创新。如运用理论研究法,组织学生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设计元素、造型、色彩、故事情节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艺术感悟与启迪,提升其非遗文化认知水平,使学生设计的艺术作品锦上添花。又如,运用内涵提炼法。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融入可以增强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民族性,教师要让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支持者、追随者、维护者等,引导学生感知非遗文化中的魅力,自觉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非遗文化结合起来。除此之外,教师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还可以运用竞赛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式,实现艺术设计与非遗文化的高度融合。

(四)强化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水平

为了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感受非遗文化,教师应加强实践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熏陶作用,实现课内外更好地互动与融合。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或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地方非遗文化博物馆,或者邀请在非遗文化方面有造诣的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传承非遗文化的艺术作品竞赛活动,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作品中。

三、结论

高校要想通过创新与改革艺术设计类课程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应与时俱进,积极响应相关的政策号召。发展与传承非遗文化是我国战略目标之一,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师应深入研究非遗文化的价值并科学地引进教育教学中,增添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活力,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性的非遗文化传承者,在推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颂,尚爽.数字化时代视野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传承区域非遗的探讨[J].艺术教育,2022(12):210-213.

[2]霍楷,吕莹.基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0):133-139.

[3]陈丽娜.“非遗”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系统的价值性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9(01):201-20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校企协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教学在线素材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050603017335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