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李白“得无法之法”之《上阳台帖》及其书法艺术探析

卷宗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摘要:李白在中华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诗歌和书法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上阳台帖》是到目前为止所能看到的李白唯一书法墨迹作品,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李白作为“诗仙”备受关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书法艺术成就被诗名所掩盖。本文将从作品背景、用笔、结字、章法等多角度对李白《上阳台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唐朝行草的书法特征。

关键词:李白;《上阳台帖》;书法艺术

唐代的李白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早是举世皆知了。然而对于他的书法却由于作品流传的稀少,目前研究相对较少。他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成就,其书法作品具有十分宝贵的艺术研究价值。但是李白的书名并不为后世所知,本文将从笔法、结字、章法三个层面对李白的《上阳台帖》进行书法艺术浅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李白不仅是一位杰出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新唐书》卷二零二《李白传》记载:“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其意为当时李白的诗歌、裴旻的舞剑、张旭草书,三人的技艺在当时被并称为“三绝”,并且轰动京师,连皇帝都下诏书特别称赞。可见李白一人,还兼有裴旻和张旭之长。他不仅擅诗歌,而且擅剑术;书法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

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意思是说,当看到李白亲笔题写的诗稿,字体潇洒,字如其人,字如其文,不禁让人回想起大唐盛世的繁华。唐人裴敬曾见李白《访贺监不遇》诗和《与刘尊师书》中的墨迹,盛赞李白的诗和书法“思高笔逸”(《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可以说,在文宗时期李白的墨迹广为流传,并被当时书法大家的欣赏学习,可见时人对李白书法的认可和评价是极高的。

现在尚能见到的李白书法墨迹和碑帖,有《上阳台》墨迹、《咏酒诗》帖、《醉中帖》、《吾头懵懵》帖、《送贺八归越》帖。而《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对此启功鉴赏:“此帖有李白题款,有宋徽宗亲自鉴赏的题跋、题签,并且与李白豪迈之风相符,鉴定为李白真迹。”李白以诗人著称,书法师张旭草书,元郑杓《衍极》称其书“得无法之法”。惜其书名为诗名所掩,故其书法作品极为少见,因此,此帖更显珍贵。

元代张晏跋曰:“谪仙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他认为谪仙李白的《上阳台帖》写得风流潇洒、超凡脱俗,相比于李白,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书写风格就显得墨守成规。全帖用笔多外拓,舒卷浓烈脱,字里行间展露出一股磊落大方、雄壮豪迈又超脱凡尘的气质,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在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以下将从用笔、结字、章法上进行分析:

(一)用笔:《上阳台帖》其落笔天纵、苍劲豪迈,或行或草,不拘成法。起笔方圆并用,多篆籀笔法,如“高”“万”“老”“十”等字,多逆锋入纸,横画饱满肯定,有篆籀气象,展现出浑厚朴实之感。虽为逆锋入纸,但“点”画在此帖中,虽然形态各异,左点、右点、竖点、连带点,但却充满呼应提携的情感,如“非”“清”“八”“太”等字,点画方向和点画形态无一相似,与入锋方向和书写速度有关;撇和捺的塑造也有其丰富性,如“有”字撇画内敛,“台”字撇画外拓,使整体沉着中意蕴洒脱,迟涩中富有灵动。

(二)结字:整体上由行、草间隔组成,行书字形较少“山”“高”“万”“白”等字为行书,其占据空间较大,浓墨入纸,与草书“有”“日”“清”,形成鲜明的大小,粗细对比。刘熙载有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从其作品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其结体是非常宽博开张且比较中正的,在稳健的同时也得见摩崖刻石中古朴苍劲之感,这样一种浪漫与法度的结合,显得十分有趣。

(三)章法:章法上大小错落,通幅跳跃动荡却给人淋漓尽致的视觉体验,浑朴饱满且又天真烂漫,给人以雄壮辽阔、气象不凡之感。它雄奇壮阔的气象,也体现在他的结构上面,字势开张崎岖却不失法度,让人惊叹。字形的大小错落有致,对比明显,在相互交错中更显示出情绪的起伏与绝妙的安排。“有”和“老”的对比,“台”和“书”的对比都是十分明显的。除此之外,字组和单个字的结合中,交相辉映,十分自然古朴。该篇中“老”字在整个章法中可谓语惊四座,醒目的两横,加之凌厉挺直的一撇,仿佛李白的情感全部寓于这一笔之中,而全文的情感正是“老笔”来叹息这斗转星移的岁月。全文除去落款,凡十六字,苍茫大气中体现出对时光飞逝的无奈。

从书法艺术方面来看,《上阳台帖》多用外拓笔法,笔意浑厚苍劲;结字大小互彰,体态多变,章法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有很深的意境,雄壮有气势,很有大家风范。正如元代张晏说:“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志,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这件墨宝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曾先后由宋代赵孟坚、贾似道、元代张晏、明代项元汴、清代安歧、清内府、近人张伯驹等人收藏,相传流转,有幸今日尚存。由此可见,宋代文人优渥的文化艺术氛围产生了尚意书风,晚明心学的发展、对性灵的高扬诞生了更加自由狂放的狂草作品,这些都有受到唐朝草书磊落大方、雄壮豪迈又超脱凡尘的风格影响。所以书法史与现象的考察研究,以其时代的文化思潮作切入点,不失为另一种角度和视野,也许会收获不同的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二十四史》第1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版,第5762—5764页.

[2](宋)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张永基,刘云鹏著.中国书法全史甘肃卷[M].2014,第178页.

[3](唐)裴敬:《翰林学士李公碑》.王云武,吴川淮编著.中国书法教学丛书书作赏析[M].2014,第134页.

[4](宋)苏轼:《跋王荆公书》苏轼著.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苏轼集卷4[M].2005.1763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