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政课的时政教育研究

卷宗
江苏大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国家的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对中小学开展时政教育,同时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培育方向与时政教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时政教育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高中时政教育部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各相关单位就高中思政课时政教育现状、问题以及解决路径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此加强高中思政课时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时政教育;解决路径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21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1C936

一、新阶段时政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核心素养新时期。同时随着当今世界形势多变,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这更加需要高中思政课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时政教育作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以及贴近时代发展的有机部分,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不系统、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提高高中思政课堂中时政教育的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思政课时政教育现状以及解决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升全面教育发展,这要求学生不只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理论,同时更需要关心国内外时事热点,关注当前国际形势,紧随时代步伐。时政教育不仅彰显了当前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理念要求,同时也符合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法制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以时政素材创设情境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拓宽知识宽度。高中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其重要的一个能力目标,更是学科核心素养所指向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高中生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熟练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分析实践中的时政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中学生还处在各个方面都不太成熟的阶段,不能很好地对时政现象加以全面的认识,在面对众多社会现象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片面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分析问题,从长远看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觉醒,真正做到将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有利于深化新课程改革,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要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学生为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时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而有利于进一步凸显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时下,自小学至大学都设置相对应的德育科目,但由于各个阶段教材编写团队不同,导致各阶段的德育科目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衔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育脱节、教材内容重复的情况,从而无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政教育能够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相契合,扮演“桥梁”角色发挥衔接作用,同时也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对于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阶段时政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现状研究

(一)学生层面

(1)对待时政教育的态度

当前国家进一步深入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出现教育目标偏离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而走向应试教育的倾向。基于我国现存高考人才选拔方式现状,成绩成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远远高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关注,这种以应试教育中的考高分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多数同学在对于学习时政教育的态度方面,认为学习时政的必要性不强,认为高中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备战高考,自身的学习压力较大,尤其是理科学生对时政方面的知识更是匮乏。因此,大多数高中学生虽然比较配合我国的时政教育,但是他们的注意力还是主要集中在做题和考试上,对于课本之外的时政教育关注度不高。

(2)学习时政教育的目的

另外,学生自主学习时政的目的较为明确,但是思想和行动并不一致,大多数学生对时政信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是关注的程度参差不齐,从侧面体现出部分学生不明白学习时政的目的以及益处,并且真正付诸行动学习时政的学生并不太多,学习成果不太显著。此外,部分学生只关注时政素材中感兴趣的话题,并且有些内容和课本知识无关,容易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探讨事件背后的深层理论本质,给教学造成很大的困境。

(二)教师层面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时政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较大部分学生接触时政的途径是来自于政治课堂,反观出课堂教学是时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主阵营,所以大部分一线教师都能够意识到时政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充分重视时政教育的作用。在高中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会结合时政资源对教学知识点进行讲解,使知识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让高中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但是当前时政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采用讲授法,很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得时政教育单一化,没有达到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中的程度。另一方面,大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只是将时政材料作为思政课理论知识讲授的导入材料,更多停留在表面知识点的讲授,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本质,导致时政教育的简单化。

(三)学校层面

(1)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受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并且随着近年来高考对时政教育的考察力度变大,学校把时政教育随便安排到高中思政课教学当中,使得时政教育缺乏规范性,但是因为课堂教学的安排比较紧凑,这样导致时政教育的课时不足,学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应付高考,这严重违背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衷。

(2)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就教师而言,学校缺乏专业的时政资源平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师的课业任务量,给教师的工作增添压力,并且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时政素材容易出现素材不够精准恰当、效率低下等问题。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在选取素材时显得比较随意,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生搬硬套,选用的时政素材缺乏生机,容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或者不感兴趣的情况,最后造成时政教育的效果不佳,核心素养培育不够理想。

三、优化时政教育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路径

面对如此之困境,社会与学校以及相关部门更应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

(一)转变学生时政认识

近年来,高考中对于时政材料分析的考察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政教育中抱有功利性思想,这种错误的时政认识导致学生学习时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时政教育效果欠佳,所以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时政知识的自主性,树立起对时政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不仅仅局限于高中思政课本知识,指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发现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主动了解时政知识,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当前世界局势,学会用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的本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思政课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时政的兴趣。

(二)提升教师时政素养

思政课教师作为一线从事时政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需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时政素养,增强时政信息筛选和整理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时政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时政素养,成为学生学习时政的引导者,从而增强时政教育的效果。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信念,终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具备健全的人格素养,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好模范作用。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用专业的知识分析时事并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时政教育培育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三)优化时政教育平台

学校必须给予相应的支持,提高对时政教育的内容和资源的重视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联系在一起,使用黑板报、宣传栏、学校官网等有效时政教育资源;另外,伴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学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时政教育还可以通过搭建时政教育平台,建立起时政信息资料库,实现课堂课外时政教学一体化,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时政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方便教师之间进行教学设计的交流。

四、结语

在当今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时政教育作为高中思政课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完善。相信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中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优化,将时政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应用融合面临的问题完美解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核心素养研究[M].钟启泉;;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吴铎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薛倩.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导师:王青耀;刘敬梅.西安理工大学,2020.

[6]杨彩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政课时政导学案的应用研究[D].导师:尹艳秋.苏州大学,2019.

[7]赵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D].导师:廖志诚.福建师范大学,2020.

[8]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06):63-64.

[9]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1):4-7.

[10]金祥波.素质教育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加强时政教育的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52-53.

[11]杨燕.高中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J].内江科技,2019,(03):69-70.

[12]王丽蓉.论中学政治课堂中的时政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03):112.

[13]王恩奇.例谈高中思想政治课适时有效渗入时政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7):77-78.

[14]赵磊.浅谈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5,(11):62-63.

[15]楚丹丹.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时政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4.

[16]田中礼.高中政治教学应引入时政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1):83.

[17]陈兴生.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5):179-180.

[18]解静.浅论时政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生命力[J].文教资料,2015,(26):162-163+169.

[19]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作者简介

王静怡(2002.12—)女,汉族,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雨欣(2002.8—)女,汉族,江苏无锡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