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工作机制研究与探索
摘要:围绕“组织怎么建、项目怎么融、活动怎么办、作用怎么显”四个问题,以加强校企地党建共建共享为主线,瞄准 “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探寻深化校企在党建品牌联建、产业布局、科研孵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业就业等领域的合作的工作模式,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成熟的校企党建联盟工作体制机制。
关键词:党建共同体;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育人
基金项目:构建校企地“党建共同体”,深化职教改革,助力“共同富裕”工作路径探索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22Y04)
一、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地党建共同体的意义
(一)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水平
“产教融合”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题,但现阶段的产教融合模式大多只停留人才培养方案上,真正落实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比较少。开展校企地党建联盟,能够以党建合作为基础,统一合作思想,明确合作目标,以党的建设为中心,辐射发散至人才职业素养养成、技术技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动机制,提升合作质量。
(二)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现阶段,“就业难”和“招工难”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构建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可以以党建工作为媒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明晰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形成以城市为基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端点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达到就业与行业发展方向同频、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目的,实现职业教育育人质量提升。
(三)实现校企地三方资源最优配置
学校、企业、政府各单位党建工作各有自己特色,实施组织联动,成立党建共同体,可以实现“1+1+1>3”的基层党组织治理效果。一方面高校可以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为地方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不断输入新鲜动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作为高校和当地企业的桥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为企业、高校合作提供更广阔舞台,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充分放大人才指数效应。
二、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工作路径探索
(一)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党建联盟组织构架
探索构建校企地共享共赢、互联互动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从“党委—支部—专业”三个层面搭建联盟体系,体系将涵盖但不限于“党委-专业-党员-群众”四个主要群体,形成组织阶梯式结对。校地层面党委共建主要承担政治引领、联合统筹、资源分配的职能,做好共同体建设、活动谋划等顶层设计工作;校企支部层面联盟,则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产教融合和就业实习基地等手段,整合三方资源,推进产学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具体措施的落实;专业与车间合作,可以将党建共建效能,扩大辐射至非党员教师与员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内驱动力。
(二)实施“四共建四融合”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共建工作模式
1.共建党建业务一体资源平台,夯实政校企合作“基础载体”
(1)推进“轮值共建”机制,实现多组织协商
党组织分级签订共建“党建共同体”协议书,搭建“线上+线下”交流联系平台,实施“成员单位轮值”制度。各单位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协议内容,分别在党委、支部、专业和班组等各层面轮流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各承办单位至少指定1名骨干成员作为共建联络员,负责活动组织、宣传和学习资源的共享。
(2)整合资源和优势,共建红色活动阵地
借助党建工作信息化改革,搭建数字化党建业务平台,整合共建成员单位的优质资源,集中展示优秀党员、杰出教师、行业骨干先进事迹,党建工作优秀做法,城市和企业红色资源,包括不限于国家领导人莅临指导批示、革命先烈先进事迹等等。同时,定时更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开设“党员说红色故事”等互动栏目,将平台打造成为联盟线上学习阵地。
2.共建高层次人才科研平台,增强区域经济招商引资“软”实力
聚焦地方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企业重点技术需求清单和高校重点学科专业、人才团队供给三张清单,充分发挥高校“长江学者”、“国千”、博士等高层次科研人才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百博入企”、“支部进企”等活动,制定政策激励教师团队“揭榜挂帅”,为企业破难题,形成“政府布局、企业出题、学校解题”三级联动机制;校企地联合建立科学研究所、教学实践基地、职场体验基地等,实施交叉兼职,开展校企地干部人才“交叉锻炼”,推进双方党建业务“双强型”干部培育,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共建技术型人才终身学习平台,培育高水平中国制造“工匠”队伍
(1)成立企业学院,“量身定制”企业技术员工培训
与企业合作成立企业、产业学院,开展多层面、多维度开展合作。骨干员工和骨干教师合作开发项目制培训教材,针对不同工种的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分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
(2)开设“回炉班”,助力企业员工“跃层式”再就业
针对想提升技能,实现再就业的技术型工人,开设“回炉班”。由政府、企业、学校、学员四方共同作为主体参与培训项目,政府出资,学校负责培训,学员选择学习的专业技能,企业选定考核内容,最终企业与学员双向选择,实现四方共赢。
4.共建产教融合“全链式”人才培养,解决企业“技工荒”
校企协同创新实施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以岗位认知与基础训练、专项训练、岗位综合实习为内容,推行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安排学生进合作企业定岗实习;校企协同推行学研互动“项目导师制”。将企业培训或生产的实际案例,经过凝练、派生,再设计成应用创新实践项目,以专利、十五等成果形式完成结题;校企协同推进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养成。引入企业实训文化,转化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课程,使“工匠精神”培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章跃洪,娄珺.搭建中小企业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J].中国中小企业,2022,(03):47-48.
[2]王靖.高职院校校企党建联盟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1):147-149.
[3]王璐.浅谈校企党建联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J].南方农机,2018,49(17):113-114.
[4]徐菲.高职院校校企党建联盟工作机制研究与实践[J].现代交际,2020,(1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