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习惯、精神,引领学生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采取有效举措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思政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习惯养成的重要载体。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着力点,可以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教学;协同育人
引言: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一样,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推动两者共融共通,是加快推进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一、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现状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思政教学,不再把思政理论教育放在边缘化的地位,这是很好的现象,他们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尤其是在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增加了学生课外实践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提高劳动热情,正确理解劳动意义。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协同育人积极发展,但是其开展效果还是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一)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多以开展理论课程为主,丰富的校园文化为辅。基于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通过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些高校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二者价值的正确认知,没有认识到劳动教学本身就具有思政价值和思政意义。具体表现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不完善。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专门的实训楼栋提供到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但是缺乏专业的基础设施以及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劳动教育的指导。其次是在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形成系统化与体系化。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课程的教师也随之变动,劳动教育在学生大学期间无法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有些劳动设备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快速得到翻新投入使用。许多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对内使用方面,除了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长期指导,基础劳动教育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还存在着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与校外基地衔接不恰当,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最后,在整一个劳动教育体系中,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劳动教育培养作为一门课程融入到大学生必修课程当中,对于劳动教育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学分和制定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政协同中没有很好地与课程相融合,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
(二)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力度不够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力度还有待提升的空间。具有劳动教育课程的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这一环节中,仍然还是会出现劳动教育实施路径较为单一的现象。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同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然而一些高校要么是重视理论上的教授,要么是关注学生校外教育实践,而忽视了校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的劳动观与系统的劳动教育形成是要在学校的教学与建设中慢慢发展形成的,单一的劳动教育路径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许多劳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把劳动教学和思政教学结合在一起,找不到二者相互融合的切入口,让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仅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正确认知,影响劳动教学思政价值的有效体现。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高校的学生在家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缺乏独立劳动的机会,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大包大揽。建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深刻挖掘劳动教育的思政含义,同时也要拓展思政教学的劳动形式。反观现状,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有所欠缺,原有的思想政治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他们自身在教学经验和个人经历上都有所匮乏,在实践领域更没有尝试过二者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个人能力的不足导致无法承担重任,也无法对协同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也会影响到教学结果和教学评价。
二、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
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是促进劳动育人环节的重要着力点。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它是各种积极作用于教育客体的因素之和,也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要手段。课堂也是教师直接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着重要作用。要想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就必须要开设劳动教育独立课程,并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学时与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安排与指导。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需要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修完成一定的通识课程,才能达到基本毕业的要求,而大学生除了需要上课外,也需要参加比较多的校园文化,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时间花费就会减少。作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劳动教育课程要从顶层设计上重塑劳动观念,真正使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进入教学大纲、教材与课堂,切实贯彻劳动教育的教育实效。
高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化有“制”可循。首先,高校应遵循中共中央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性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设定可执行的,可接受的劳动教育相关内容。
其次,高校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只有明确学生劳动需求与课程定位,高校才能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并根据各专业相关性分派劳动实践任务;设定理论必修课程,各学段认真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思想;拟定考评方案,确保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包括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二)促进高校教学资源协同化
劳动教育离不开高校教学资源的支持。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具有一致性,但却需要将实践教学资源作为两者融合的“基础”。而只有“资源互通”“资源共享”,高校才能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高校行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党政部门,教师管理部门,保卫部门等资源丰富,在协同资源整合面,只有充分利用好多方资源才能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做到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首先是构建劳动精神教育资源,强化劳动教育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只有在劳动教育指向性明确的情况下,才能针对性地开展好劳动教育一系列的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积极组织以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主的学术交流、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榜样模范的力量,使劳动精神成为学生专业发展、学业成长的动力源泉。其次,高校应加强研究开发本校教育资源,构建诸如劳动场景研究室、劳动技能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设施,强化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最后是组建实践教学机构。高校应积极构建综合性劳动教育基地,以真实项目、问题、案例、成功典型等为支持,帮助学生在真实问题与情况中形成顽强拼搏、自信自律、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在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中找准职业定位,从而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与此同时,应在实践教育资源的聚合中,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让企业专家参与到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中,为学生了解社会、认知劳动、参与劳动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高校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手段。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充分且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好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入,加快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管婷婷.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研究[J].教育观察,2020,9(45):36-38+129.
[2]赵海琪.浅析高校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才智,2020(09):50.
[3]李刚,王旭,梁晓崴,郭琼.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9-10.
[4]陆祉亦.劳动教育与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72-75.
作者简介
蔡文蝶(1997.4—)女,本科,汉族,广东广州市,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