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基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赶考”之问

卷宗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提出“三个务必”重要命题,这是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以及党面临的新形势基础上基于新时代“赶考”之问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显示了百年大党高度的战略自信和清醒的政治自觉。本文分别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提出的历史背景、内涵拓展、实践要求出发,强调新征程上,唯有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才能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三个务必”;“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赶考”

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意味着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的历史清醒,彰显着我们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呈现着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于新征程上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提出的历史背景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提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承担起特定阶段重大使命任务的背景下提出。

(一)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面临的背景是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变成全国范围执政党的“大考”关头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等部25万人向延安发动突然袭击。3月18日,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主动撤离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中央工委、后委和毛主席、党中央先后从陕北向华北转移,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从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毛主席、党中央由西柏坡移驻北京,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党中央驻西柏坡时期,三大战役的发动和全面胜利,标志着全国胜利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将由一个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党变成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标志着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包围城市转入城市领导农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业之难即将成为过去,而巩固和开创新事业的考验即将成为现实;标志着中国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这样的历史条件,就将胜利之后如何防止“其亡也忽”的悲剧发生很尖锐很现实地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而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一切活动就是为加速实现这样的历史性转变和战胜转变之后所面临的各种新考验作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理论上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全面胜利而放松懈怠,没有因为开天辟地的巨大成绩而骄傲自满,对未来的斗争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与警惕,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工作依然饱含忧患、未雨绸缪。毛泽东同志在会上要求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刚刚闭幕,中共中央就从西柏坡启程奔赴北京。临行时,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赶考精神,“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要考个好成绩,绝不能当李自成。”28 年的革命斗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建立新中国,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自身建设,始终继承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因此,“两个务必”思想,既是对全体党员的党性教育,也是激励全党的政治宣言。

(二)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三个务必”号召面临的背景是基于我们党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新坐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治党管党这个治国理政的关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3],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时代考卷常出常新,赶考永远在路上。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鼓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4]基于对党内存在突出问题的深刻洞察、对“两个务必”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务必”。表明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与时俱进,彰显了百年大党高度的战略自信、清醒的政治自觉和使命自觉。

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内涵拓展

相较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三个务必”实现了对其的创新发展。

(一)“两个务必”是基础前提,“三个务必”是传承发展、飞跃升华,变的是“数字”

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三个务必”将“两个务必”总结精炼为其中的“一个务必”,即“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是对“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弘扬。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党仍然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

2.发展完善了新“两个务必”,即“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包含我们党对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思考和对执政规律的总结,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又明确了奋斗过程中的心态与作风[5]。

(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党不断突破自我、守正创新,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遵循的宗旨、优良的作风以及一脉相承的自觉和清醒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从“赶考”到“答卷”精神的映照,是对我们党执政百年取得无数辉煌成就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规律、时代趋势、世界局势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没有改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没有丢掉,斗争精神和斗争脚步从未停歇,加强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和决心更是没有松劲。

三、践行“三个务必”,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三个务必”精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必须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和发扬的精神,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新征程上,唯有自觉践行“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才能铸就新的时代辉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和永恒追求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6]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成立之初仅有五十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始终秉持这一初心使命,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接续奋斗,努力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目标任务。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赶考答卷。“三个务必”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置于第一位,充分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永远不变的坚守和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共产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践行根本宗旨,永远不懈奋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坚守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不仅关联着党的作风形象,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更关系着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推动着我们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内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深刻洞察面临的风险挑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不断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精神特质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精神底色,是共产主义事业的生命力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蕴含着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但必须认识到,我们面临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来自国际国内的矛盾风险持续叠加并且集中显露,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偏不倚、不动摇不妥协,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7]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1439 页.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3]习近平2014年1月14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

[5]中国新闻网,中共二十大·观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记者采访.

[6]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22-10-27(01).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作者简介

袁琳(1994.9—)女,汉,陕西旬阳人,中共旬阳市委党校,讲师,硕士学位,专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方向:党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