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卷宗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其所是的原理,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至今对教育本质的讨论仍未停止,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引导着教育的不同走向以及最终培养人的目标。教育是由人类所创造,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整个教育所围绕的核心,是教育的根源,面向人的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教育要实现使人为人、使人成为人的最终目的,获得个体生命的充分而绚丽的展开。

关键词:教育本质;以人为本;人性;生命教育

对教育本质的讨论自教育出现之日起就从未停歇,历史上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主要是两大阵营,即“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竞争,前者过分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的发展,将教育的本质视作个体个性化的最大实现,后者则过分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将教育视作上层建筑,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和要求,作为教育发生的原点[1],当前得到普遍认同的是两者的融合状态,即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协同发展。笔者认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关乎人生命的教育,各种对社会的作用都是通过人来发挥,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彰显着个体的价值,故而教育可以说是社会化中的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性与最大化及个体生命意义的彰显,教育要突出对人的认识,认识人性才能发扬人性,才能实现人性对于社会的最大作用,即“生命”是教育的关键,生命教育应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生命教育是现代意义尤其是当今形势下的教育的本质。

一、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本质的必要性

(一)社会与教育的现实呼吁着生命教育

每个个体都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而存在着,生命一切的起点关涉着个体在世界上的一切作为,在现今社会中经济的发展,致使教育偏离其本源而转向功利主义,对利益的追求压缩着个体的道德的发展,对利益的衡量逐渐成为是否有所为的天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个体对生命的关怀、共情等情感的消解,最终会指向道德的冷漠与社会状况的衰落;其次,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伤害事件时有发生,不论是校园暴力抑或是自我的伤害,暴露出的都是个体对于生命的轻视,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漠视;另外,当前的世界正处于后疫情时代,疫情期间与病毒的战斗使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大局上为教育指明了方向。社会与教育的现实突出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地位,教育的本质必须面向个体生命,面向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与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生命教育是教育价值性活动的最高旨趣

完整的人具有三方面的存在: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与精神的存在,分别关照着个体发展的不同层次,对教育本质的偏向性定位,往往仅涉及人存在的个别方面,而生命教育是超越性与全面性的,相比于纯粹的知识性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传统教育的超越又是道德教育的提升与升华。当前的教育过分的强调升学、就业等,却往往忽视了教育本源,教育应该是引人向善的,是引领人追求幸福的过程,这是教育最高的旨趣。过分追求知识与智能的教育缺少对个体生命或生活的关注,缺乏对于个体心灵的关注,“这种教育导致受教育者学到了知识而不懂生活,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失去了生命的华美[2]”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真正面向人的教育,是以人性为起点的,是真正导向人的幸福生活,是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意义的,是在社会化基础上个体本性的最大化的绽放的教育,即教育的本质应然是一种生命教育。

(三)教育本质面向生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抵抗教育对知识、智能的过分偏重而提出的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中所强调的核心素养有对健康的突出重视,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的健康突出对于生命的敬畏;心理健康突出健全的人格与道德品质,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得到彰显,具体表现为对他者的同情心、宽容心、尊重与关怀等以及在为他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便是教育所追求的本质——生命教育所面向的内容。

二、生命教育的层次

(一)认知层面:教育的发生——对生命认识与生命价值观的构建

马克思曾提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他自身的诠释,动物的生命与其生命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一切活动都单纯的指向活着,人则不同,人的生命是超越性的,在纯粹的生存之外还有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寻,只有在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人的生命(包括一切生物界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目的与意义,才能算作真正有意识的生命,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而生命是教育最先面对的一面,一切教育发生的起点就在于对生命的认识,对人性的追寻及生命价值观的构建。

(二)情感层面:教育的过程——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昂扬向上的生命情感

对生命的情感是构建人生的基础性情感,拥有蓬勃向上的生命情感也就拥有了不断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动力,一切为个体、为社会的创造性的活动都在此基础上生发。生命的情感是一种对自我及他人生命的体认,对生命的肯定、接纳、涵泳,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与珍爱,生命情感的化育问题是重要的教育问题,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关注其外显得活生生的生命展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的化育”[4]。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许多学生的伤害问题,更加突出了生命情感这一要素的根本性的地位,教育的过程要指向积极的生命情感的培养,为生命情感的舒展与积极发展提供民主、活泼、明朗的教育情境。

(三)行动层面:教育的结果——生命意义的实现,社会化中人性绚烂的绽放

《中庸》有言“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实质上宣扬了一种循性而行的生命教育,教育要唤醒激活内于个体身体深处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表现为一种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既关切到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能力,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又关切到教育要提升个体对于自我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社会范围内个体本性最大的最绚烂的张扬,以自身的能力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这是教育所要实现的最完满的效果。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教育要覆盖生命教育的三层次

首先,教育要重视生存教育。生存教育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与其他生物生命的爱惜与尊重,教育要培养个体对于生命的认识,形成对一切生命关切的情感,形成生命保护的意识,真正的掌握自我生存,保护生命的能力;其次,教育要是发展生命的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突出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实现,教育要是受教育者意识到每个自己都是独特但非独立的存在,每个个体都具有实现自我及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潜能,教育要发掘受教育者的潜能,引导受教育者寻找生存的意义;最后,教育要注重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强调对于死亡的认识与接纳,要实现受教育者对死亡的正确定位,通过死亡教育培养个体对于生命的敬畏与正确生命观的形成。

(二)构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命教育空间

人文精神强调对于生命的关怀、宽容合作、和谐与爱等精神,这些对于培育个体丰富的生命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精神则追求真、实、思考与理性精神,这些对于拓宽个体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至关重要。教育在通过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与人文艺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科学知识增长受教育者的智慧,创设充满人文与科学精神的教育空间,实现积极生命情感基础上的对生命前进的不断追求,这是教育所应实现的目标。

(三)体验式学习的生命教育情境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自我价值发展最大化,贡献社会,这一过程涉及到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或许可以在认知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但是对于生命情感的化育以及个体潜能的发掘则需要真实的情境,教育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感受生命的情境,除了课堂之外的隐性教育氛围之外,还应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体验式教育即将受教育者本身置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激发唤醒个体的敏感性,培养情感与意志。面向生命教育的体验式学习,可以带领受教育者参观相关的场所,让受教育者去切实的体验生命活动,在过程中培养受教育者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式渗透的生命教育形式

生命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通过环境、文化氛围、校风等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教育的隐性渗透,使得个体在学校环境中时刻体会到生命教育;另一方面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与不同的学科巧妙地结合,使得受教育者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课堂教学环境的温馨与人性化,师生之间要建立接纳、尊重与关怀的关系,让受教育者在充满人性与温暖的环境中培养生命情感,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3][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460-461.

[4]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

作者简介

崔恬聪(1998.10—)女,汉族,山东德州,硕士研究生,学生,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