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关于新形态下藏族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现状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法律援助是政府对法律资源的再分配来保障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合法利益而采取的一些公益性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于藏族务工人员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限制使得他们比普通的务工人员更难保证自身的权益。
关键词:藏族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22年8月,调查对象: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族进城务工人员
一、问题的提出
当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很多侵害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的事件也在不断的出现。对于藏族的外来务工人员,更是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法律意识单薄,语言的障碍促使他们的法律维权的需求和工作的开展异常艰巨。这就需要加强对于藏族外来务工人口法律援助需求和工作情况的调研,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机制,来改善当前藏族外出务工人员维权难的问题。通过对藏族进城务工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工对于法律援助不甚了解。
为此有这样几个问题:1)藏族进城务工人员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2)藏族进城务工人员大致存在哪几种问题?3)对此现状解决的措施有哪些?
就此我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族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情况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见图表
三、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藏族务工人员的调研活动中,通过对于社会服务的志愿者以及外出务工的藏族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针对藏族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相应的问卷调查工作,涉及到了工厂、建筑地和工人们的生活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藏族务工人员人口主要是以青壮年为主,普遍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较低,在调查的藏族务工人员的人群中,35 岁的以下占绝大多数。从藏族务工人员人口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 15%,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低。
通过调查普遍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较为单薄,对自身的维权意识较为差,很多人对于法律并不感兴趣,也不急于了解。只有 20%的民工知道当遇到了工伤的时候要申请工伤。
四、藏族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于藏族务工人员的法律保障
现阶段对于藏族群体的法律援助问题的解决,最大的隐患就是缺乏相应的维权工作和法律体制的不健全。很多藏族地区的人们由于普遍使用藏语交流,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语言的问题和地域之间的差异使得他们对于法律援助也缺乏相应的认识。
(二)用工方式不规范
藏族务工人员群众中普遍存在用工不规范的现象,很多藏族的务工人员往往是由亲戚或朋友领他们来不同地方进行开展相应的务工工作。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工作技能较低,缺乏竞争性,造成了劳动资源过剩。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用工者知道藏族务工人员的民工们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
(三)依法解决纠纷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
对于很多藏族务工人员来说,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愿意选择就是通过依法纠纷去解决问题,因为依法解决劳动争议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
(四)藏族地区特殊的文化观念,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城市环境
藏族务工人员有着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生存习惯和风俗,在进行维权工作开展时也会带来困难.在中国的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
五、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投入
法律援助本质上是一种特惠的措施,弱势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对于国家的特殊和额外的资源支持,法律援助成本是政府为弥补法律服务城市缺陷所需要付出的 。政府加大对于法律援助的制度化,针对少数民族的成员法律援助可以由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律师事务所签订相应的协议,帮助城市少数民族提供专业性的法律援助。
(二)协调衔接机制,调动社会资源
建立起信息沟通协同机制,无论务工人员居住在哪里都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接受法律援助的咨询和代理,将藏族进城务工人员引入法律援助大门,减轻相关部门的压力。法律援助工作要以政府为核心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建立社会服务机制。
(三)注重藏族进城务工人员的特性
提供针对性的法律援助,普通的进城务工人员相比藏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语言习俗与生活方面的特殊性,常常导致他们在维权的过程中存在汉语语言,不加诉讼难以被人理解的现象。因此法律援助机制需要根据藏族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配备专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的办事人员,同时在法律援助的过程中要注意民族的特点。
六、总结
综上所述,藏族本身的权益和藏族进城务工人员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多方面相互努力,法律援助需要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思维进行一定的管制。在开展法律援助的时候,更应该加强对于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管理,尤其是由政府部门不断加强藏族地区人民进城务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消除文化隔阂,让他们尽快的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索郎玉珍.藏族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现状[J].法制博览,2019(14):68+73.
[2]索郎玉珍.藏族进城务工人员现状调查与法律援助[J].青年与社会,2019(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