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符合当下国际国内形式,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社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以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探析
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富国强民的精神指针,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培养青年人才的一柄利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经历了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承载着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期望,更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一)调研情况浅析
笔者在撰写此篇论文时,仔细查阅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并在搜索中输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索并分析了搜索到的一千三百多条信息。这个网站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料库,是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成果的展示地、宣传地,以及经验交流平台。在剔除无关信息后,共得到398篇案例样本,涉及了全国102所高校,经过分析后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积极开设党课、《形势与政策》课、思政实践课以及积极筹备新课程建设,认真领会了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特别重视引导和总结在思政实践课中的方法经验,使新时代高校校园核心价值观教育焕然一新。
第二,近年来,高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主题突出、覆盖面广、受欢迎程度高等特点。既涉及了985高水平高校,也涉及普通院校及职业院校,各校都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有利资源,为青年大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架构已经形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已经搭建,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党的执政理念、方针、政策是拥护的。
(二)基本做法分析
从目前的实践案例可以分析出,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将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育人的中心任务,普遍采取了课堂教学、课下实践、文化宣讲、组织竞赛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撒“盐”一样融入了青年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各方各面,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面推进,使其持久深入、生根发芽。
一是课堂教学。各高校每一门思政课都有特有的功能和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课程,肩负着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近年来,全国高校也不断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同时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其他课程也深入挖掘自身蕴含的思想文化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思政理论课相互呼应、同频共振,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课下实践。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积极落实决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落脚点,搭建了多个实践平台,展示课下实践成果,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线下实践,使其对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家乡的发展、国家的崛起和历史的变迁有亲身的体会,切身领悟“家国情怀”,更是在疫情期间开辟了“云调研”、“云实践”的途径,坚守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阵地。
三是文化宣讲。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更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广大青年大学生涵养心智、塑造高尚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青年大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其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尤其是建党一百周年以来,滋养了核心价值观之根;传承了核心价值观之脉;凝聚了核心价值观之魂。在宣扬、传承先进文化的同时,高校还通过形式各异的学术讲座、假期实践、社团活动,充分挖掘校园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精神元素,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高雅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励广大师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传递正能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认同状况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对于增强社会的价值观自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青年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那么青年大学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怎样的态度呢?
通过笔者搜集的资料显示,在2019年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一文中调查显示,受访的大学生对“一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点持赞同态度的超过了94%,对“当前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是否有必要”这一观点持有赞同接近90%,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同学仍然存在错误观念或认识模糊,超过10%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者“不清楚”。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现有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虽然各学科都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但价值观教育主要还是依托思政课堂,社会、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期望往往要面临复杂的教育环境、不平衡的校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问题等,显示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重矛盾。
(一)社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各方面条件都变得更为复杂。国内社会发展也正处于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日趋复杂。与此同时,网络的高度发展,也使得世界各国的文化大量国民视野中,各种各样有关价值观的言论充斥于网络世界,很难不引起青年大学生的注意,校园核心价值观教育容易被稀释、冲淡,有使大学生出现价值迷茫的风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对建设怎样的国家、建设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才的期望和要求,与当前社会现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客观存在,如果放任不管就会产生价值观错位、失位现象,令广大青年大学生丢弃崇高的理想和情怀,甚至走上歧途。因此,积极对青年大学生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塑造、引导青年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现阶段思政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思政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各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都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然而这些课程之前长久不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节,如今突然增设相关内容,势必会造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的调查问卷中,对“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是否应该结合相关学科案例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这一题目,只有24%的学生持赞同观点,从数据中也反映出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足之处。
虽然我们开设了诸多实践教学平台,但能惠及到的学生数量不多,很大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不愿牺牲课下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甚至持逃避态度。当今世界,青年大学生面临价值观多元化、现实化、个性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育环节,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工程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进程、民族复兴的步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走向。只有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峻岭,武淑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调研数据[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04):7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