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卷宗
邵阳学院体育学院

摘要:文章以某高校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了该校大学生体质状况,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随后介绍了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包括明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强化体育理论教育、创新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改革路径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2021 年湖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大学体育。编号:337(湘教通 (2021)322 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结合《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相关调查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依然持续。针对大学生体质问题,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全新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明确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成因,提出有效改革措施。此次研究中以某个高校中2018、2019两个年级学生从入学到第二学年的体质健康检测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2018级学生人数为1180,女生人数为2911,2019级女生人数为3194,男生人数为1121,对体重、身高、男生一千米,女生八百米、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指标进行系统研究。测试对象是两个年级学生于大学一年级充当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测试法主要针对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数据进行记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掌握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分析大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体质差异,为形成创新改革策略提供基础参考依据。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和访谈等方法研究大学生体质发展状况。

二、大学生体质状况分析

(一)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主要针对人体形态、体格、器官外形结构,涵盖姿势描述,身体形态测量主要针对人体外部特征实施定量研究。身高主要针对人体各部分比例和长度实施纵向研究,能够准确反映出学生自身发育成长状况,联系学生身高测试结果分析,可以发现2019和2018两个年级的男生平均身高分别是170.74厘米和171.46厘米,略超出全国同龄平均数值,两个年级女生平均升高分别是159.01厘米和159.89厘米。同时学生身高增长趋势十分明显,因为学生进入大学后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体育课程能够支持学生身体的进一步发育,身高还会随学生年龄增加产生一定变化。体重主要包括人体脂肪、骨骼以及发育状况等,通常体重增加证明学生营养状况和肌肉状况得到合理改善,在校大学生的体重变化会受到体育锻炼、生活作息、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而18级男生平均体重是62.37,女生平均体重是52.99,19级男生的平均体重是61.76,女生是53.04,体重指标超出全国平均值。通过对比发现男女生体重变化幅度较小,而男生体重下降趋势明显是因为学生迷恋电子游戏以及网络订餐软件,导致形成不规律饮食习惯。而饮食不规律使学生体重下降。女生盲目节食,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和内分泌紊乱。

(二)身体机能

心肺功能会直接影响体质健康,心肺功能大部分潜力主要伴随运动负荷释放,肺活量能够准确反映出肺部通气功能。肺活量能够体现出学生肺部容量和肺部通气速度,反馈人体呼吸道通畅度,属于重要的动态指标。通过分析发下18级男生平均肺活量是4041.8毫升,而19级男生的平均肺活量是3928.1毫升,两个年级的女生平均肺活量是2682.1毫升和2584.4毫升,小于全国肺活量平均值。通过对相关教师进行咨询发现学生因为高考学习压力,体育运动时间减少,从而降低学生心肺机能,而在正式进入大学后,因为课余时间较多,学生可以利用选修课程以及体育社团等方式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通过分析学生耐力跑可以发现,因为文化艺术节、体育社团以及春季运动会等活动,使学生得到有效身体锻炼,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锻炼,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有所提升,可以优化学生身体机能。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因为该项目消耗能量较大,需要学生凭借自身坚强意志进行测试。为此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细致解析体质测试意义和目的,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体质测试价值作用,使学生进一步减轻自身心理负担和锻炼压力。

(三)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主要是人体运动中所展现的柔韧性、力量、速度、平衡性等机能总称,主要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进行系统了解和诊断,同时联系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状况创新体育训练和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发现18级男生的平均立定跳远为232.7厘米,而19级男生的立定跳远平均值是224.6厘米,18级女生的立定跳远平均值是172.8厘米,19级女生的立定跳远平均值是158.7厘米。仰卧起坐18级女生一分钟平均值是33.01,19级女生的平均个数是31.02,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立定跳远主要测试学生腿部爆发力,这也是学生腿部力量基础,通过综合评价学生下肢肌肉,能够反映出学生肌肉耐力,学生年末进行立定跳远测试中因为已经认识和了解相关测试设备,因此学年末测试成绩和入学前比起来有所提升。坐位体前屈能够体现出肌肉和关节柔韧性,柔韧性不足代表肌肉和关节缺少运动,18、19级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平均数值分别是15.28厘米和13.99厘米,18、19级女生的坐位体前屈平均数值是16.07厘米和10.54厘米。通过分析上述数据信息能够发现学生身体锻炼中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还存在体育教学不足,需要对现有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支持学生身体素质实现协调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课满意度主要因素分析

(一)课程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从学生角度分析,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意识和心理情绪,积极学习态度也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基础前提。在体育课堂内,主要是体育教师为学生进行标准动作示范、讲解,有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扩展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基础器械会对学生体育学习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合理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参与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课程活动,避免学生将体育课程当成某种负担。为此需要深入调查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抵抗心理的原因,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身体育学习能力,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基础参考。结合相关统计分析,学生大部分都对体育课程感兴趣,只有少部分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为此需要教师联系学生关于体育活动认识,尽量开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像是交谊舞、健美操等。

(二)课程设置

学生对于学校相关体育课程设置相对满意,体育锻炼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基础条件,能够被学生所接受。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学校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不足,无法达到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学习要求,除此之外,由于课外活动内容和体育教学脱节,导致体育课程无法迎合学生的娱乐活动、时尚活动要求,和学校中开设运行项目数量少,未能及时融入各种新兴时尚运动密切相关。

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一)明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

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学生体质检测调查结果,明确体育教育未来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大学生的身体技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可以发现尽管学生满足正常标准,但身体形态和身体技能指标却和国家标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的柔韧性、耐力以及呼吸机能相对较差。为此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适当增加柔韧性和耐力等体育活动项目,帮助学生提升心肺功能。特别是在身体素质检测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灵敏性、弹跳能力、耐力、力量和速度等素质相对较差,为此在未来教学改革创新中需要将重点放到身体素质培养当中,支持学生实现身心全面发展,改善大学生综合体质健康水平。

(二)强化体育理论教育

立足于终身健康发展层面分析,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运动技能已经不是高校体育课程唯一目标,新时期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等方面的培养,高校体育课程最终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体育能力。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学生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相关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只能在被动接受,甚至因为相关学分需求勉强参与体育课程,从而降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该种学习方式不够完善,同时也减少了学习乐趣,对体育课程教学产生较大影响。为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重点帮助学生培养科学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体育内涵,使其进一步了解到体育并非单纯强身健体,更加重要的是对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体育教育这种教学活动需要实现身心合一,重点培养学生基础运动技能、体育精神和运动知识。想要做到该项工作,需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理论知识,而当前的体育教学进一步忽略了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或仅在教学大纲中存在,但在教学实践中因为部分原因而放弃。

为此,想要进一步增强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增强体质健康状况,需要从源头入手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体育锻炼认识,纠正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运动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深化体育意识。因为中小学阶段学生承担着沉重的学习任务,未能对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再加上传统思想层面注重营养和智育,轻视锻炼和体育的不良思想观念,导致学生整体体育意识不足。此外,部分学生未能准确认识健康,认为自身没病条件下便是健康,不需要任何体育锻炼,部分女学生因为审美需求,形成错误审美理念,以瘦为美,参与体育运动会因为多吃而导致发胖。大学生不了解体育活动的价值,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吃苦耐劳与合作能力,从而对体育课程形成某种消极态度,尚未形成科学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为此建议在各学期体育课程中期和前提集中组织学生按照活动项目进行组合,重点学习相关体育理论,增强学生自身基本运动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传授学生各种野外生存自救、正确锻炼方法、专业运动技巧、休闲体育方法、体育保健知识以及健康卫生知识,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身体锻炼,防止出现运动损伤。

(三)创新体育课程体系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应该积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全新教育体系,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当前,该校主要选择一加一的学分制教学模式,第一个学期主要以体育基础课程为主,而第二学期是选项课。第一学期课程内容主要以田径教学为主,选项课是基于学生自愿条件组织健美操、乒乓球、武术、足球、排球以及篮球等教学活动,该种形式满足了我国教育部门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对于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求,学生能够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挑选任课教师。而基于三自主原则下所提及的上课时间自主选择因为多种因素和多方条件影响,导致形成较大实施难度。为此需要基于三自主原则,在体育课堂中进一步突显学生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对上课时间、考试方法、学习目标和任课教师进行自主选择。

(四)改革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学改革放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能动性,明确学生主体性,创新现有教学方法,锻炼学生自学、自主指导、组织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合作以及终身锻炼意识,养成健康运动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辅助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开始阶段,为学生介绍课程学习重点内容,为学生讲解课程流程以及练习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单元班实施分组,保持人数平均,各个小组筛选一个体育骨干,对教师讲授内容进行重新示范讲解,发挥出同学组织练习作用。课程开始期间,各个小组组长轮流负责准备活动,各个小组可以联系体育活动项目特征对准备活动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运动积极性。

结语:综上所述,大学生相关体质健康状态会直接影响我国青年未来成长和发展,为此需要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系统调查和全面掌握,明确大学生体质变差原因,针对大学生体质问题提出有效的体育教学改革策略,明确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主要问题,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健康生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鑫瑞.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22(03):49-50+52.

[2]陆姣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03):116-118.

作者简介

罗跃平(1978.9—)女,汉,湖南省隆回市,毕业院校: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专业:体育教育与训练,学历: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体质、体育教育与训练。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