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正则艺专女性教育研究

卷宗
江苏大学

摘要:研究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创办过程,其创办者吕凤子可谓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创办正则女校的缘起、正则学校的学制、艺术教育、美育等问题进行重点的研究和探讨。学习研究职业道德教育观,对促进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师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正则艺专;女性教育;吕凤子教育思想

吕凤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画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先生本人才华横溢,淡泊名利,除了美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他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的事迹和美学理论更是享誉美术界。

一、正则学校创办过程

吕凤子本名叫做吕濬,字凤痴,晚以号行。曾任正则艺专校长、国立艺术专校长等职。民国元年即1912年,吕凤子在丹阳城厢南桥河边王宅捐资创办了私立正则学校,也就是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的前身。从自身家庭环境而言,据吕凤子先生其中一个女儿吕无咎曾经回忆道“是因为我的母亲幼年失学,父亲励志要为妇女教育尽力。”从当时身处的社会环境而言,中华民国成立伊使,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获大会通过,国内掀起了反封建提倡女权的热潮,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学,支持女权平等,反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吕凤子先生创办私立正则学校和蔡元培创办爱国女学的出发点可谓毫无二致。毋庸置疑,吕凤子先生致力于女性教育,以及提倡教育平等于当时便是个创新之举。女性在当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传统观念的禁锢、生理条件的差异以及家庭环境都影响着女性受到平等的教育。古往今来女性都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

学校创办初期,受到经济限制,环境简陋,只有三间破旧的小屋。吕凤子先生担任校长,学校教学包括小学及妇女补习班两部分内容,学校取为“正则”,正如吕凤子先生自己所说“就是要以屈原的精神和形象,以他的思想、人品、才能和成就,作为我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学校注重人才培养以及教学质量,在当地得到了广大人民以及政府的支持。随着学校的深入发展,也为了满足当地刺绣、纺织、丝绸等行业发展的需求,女性职业教育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跟之前相比也新增了专业。1920年,学校的校董会改办学校为职业学校,更改了校名。对外名字依旧叫做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其中包括了私立正则小学校、私立正则女子补习学校、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学科内容较为广泛,这其中包括非永久科应用化学科、绘绣科、高级三年期雕塑科以及永久科纺织科、图案科等。此外,学校还附带设立了中学部师范部。直到1937年11月21日,学校因为日军侵略和动荡的社会环境暂时解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丹阳被日军占领。学校部分的教师和教师家属在吕凤子的带领下迁移到了重庆,他依旧秉持办学的初心,创办了“江苏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蜀校。”

吕凤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他把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他满腔的爱国情怀融合在了一起,其屡次变卖个人家产无私地支持中国艺术教育事业。搬到重庆璧山后,更是屡次变卖个人书画来维持学校的开支。抗战胜利以后,吕凤子先生将璧山的校舍无偿交付当地,并将学校迁回了丹阳,于1942年创办了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将学校无偿捐献给了故乡。他从不追名逐利,满腔的爱国热忱和甘愿为学生奉献的师者情怀至今令人动容。

二、女性教育的背景

在我国古代,女性社会身份低下,往往被排斥在校门之外。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在西方侵略者无情掠夺的同时也打开了中国关闭了近百年的国门,国外的先进文化也传入中国。西国人利用了开办学校的特权,在通商口岸开办教会女学校,我国女性教育的空白由此开始填补;由于封建礼教的固化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上对西方教会女学的不了解,前期发展尤为缓慢,但还是对传统的封建教育产生了一点影响,而后教会发展从沿海扩展到了内地,此类女子教会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女性教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维新运动著名闯将梁启超在其著作《论女学》中强调:“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弱,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幸者,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抨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观点,同时肯定了外国女性教育,阐释了女性教育的重要性。

1898年创建的“中国女学会书塾”可谓是国人自办的社会化女子教育的起点。而后《癸卯学制》《女性学堂章程》孕育而生,使女性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开始合法化。类似的爱国女学和务本女学,更立足于实际情况,真正为女性发展前景着想而教学。

吕凤子创办正则学校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他创办女校的初衷是着眼于数千年来深受多重压迫的中国女性解放,他对社会上男女教育不公问题深恶痛疾。他在纪念母亲的《追忆母像》中曾达及办女校的原因:“母四十始读书,邑无教育女子处所,督濬设正则女校。”在吕凤子先生的矢志办学下,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人才脱颖而出,吕凤子先生无疑是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

而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女性教育逐步被重视,我国在此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女性因教育而绽放光彩,而吕凤子先生当年的矢志办学也为如今的女性受到公平平等的教育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吕凤子教育思想

吕凤子先生的一生都从事着教育工作,他人生中的三次毁家办学为教育献出了一切。吕凤子先生认为女性要想冲破世俗留下的枷锁,寻求立足社会的公平,就要受教育,然后获得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解决生存之道,服务社会,进而才能获得真正的人格上的独立。也因此,吕凤子于1912年自费创办了丹阳正则女校。而吕凤子对于正则学校的创办始终有着自己的执着和韧劲,吕凤子曾拒绝过孙中山先生的任职邀请,抛却安稳的仕途与名利,为“救国之道”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正如孙中山所说:“吕先生笃志办学,精神可嘉,救国之道,也离不开教育,这乃是长久之计。”而吕凤子先生之所以能够超越前人,冲破传统的藩篱,还是西方和日本的教育模式对吕凤子先生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吕凤子完人的美育观。

那么何为吕凤子的新的正确而完美的思想呢?其中最为精华之处便是“完人的美育观”。说是完人那构成的观念便不是只言片语,而是可以构成一套详尽且系统的理论观念 ,是放在现代也会有值得被认可的地方。那么什么是完人的美育?我们可以将其拆分开,从"完人"和“美育”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什么是美育?用吕凤子先生自己的话说便是:“这以艺术为教育,不但使一般人由教养而得享乐艺术便算,并且还期望他们一概成功艺术家——最广义的艺术家。还有,这不但以艺术的创造启发生活的创造而已,并且要推广艺术的创造与一切方面,使一切生活都成艺术化。”从吕凤子先生的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美育便是艺术为教育,运用艺术来教育人,并在教育后达到两种层面的提高:一种是提高自身的教养,能够像我们所定义的艺术家那样享受,欣赏艺术;第二种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艺术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创造艺术使生活变得具有艺术性。而在这里,我们经常会混淆美术,美育和艺术的概念,即使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并不是一个对等的关系。美术只是艺术里的一种具有可视性,并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的艺术。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他们理解为一种包含的关系。而美育和艺术,从吕凤子先生的话中我们便可以了解到,他们是一种动态的因果关系,可以将美育认为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吕凤子先生所述的美誉中包含了德育的相关体系。德育的本质是育德,育德便是要抑制溺于物的私欲,将人们从私欲中解放出来。而吕凤子先生认为美育正是在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发现真正美的情况下,抑制了个体的私欲。也就是说用实施道德教育来帮助人们抑制私欲,而道德的培养和教育的根本又可以通过艺术来熏陶。而这一德育思想便是在吕凤子“完人的美育思想”中完人的表现之一。而完人的另一表现之处便是吕凤子的美育观已超越中国传统的德育和思想,这里所指的美育是指在中国多种传统思想文化的积淀之上,汲取融合了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

四、正则学校教育结晶

吕凤子先生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正则绣成为了其重要的实践成果之一。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办的正则学校将正则绣搬进了艺术学科教育的课堂。

正则绣,又名乱针绣,锦纹绣,是一种极其具有欣赏价值的手绣技术,风格自成一派。于1930左右,受当时的时代影响,西方文化大量传入我国,像西洋文化中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便被当时正泽学校的学生杨守玉敏锐察觉,她将其通过手绣的形式运用到了刺绣之中,正则绣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其艺术特点鲜明,最具特色的就是中西结合所带来的题材和色彩上的大胆创意,同时正则绣相比起中国传统刺绣手法来看,其更加擅长于对于色彩丰富的油画的绣制,走针脉络变化莫测,行针手法灵动精妙,是一种在无拘的用针手法中去追求真实效果的优良技艺。

吕凤子先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贡献者,他反对抄袭,要求主动创作,正则绣艺术教育正是代表了其“尊异成异”的教育追求,使学生能即使在抗战流亡的艰难时期自给自足。如今,正则绣的传承也是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与保护,在2007年正则绣被列入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中,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支持,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对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传承者们也在不断追求着正则绣在现代相关方面的创新,他们用开拓创新的思维与行动践行着对于正则绣的传承。

五、结语

吕凤子先生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不局限于美术实践方面的技法层面,更是将美育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同时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吕凤子先生的矢志办学也为女性教育发展做了强有力的推动,他以其极具特色的美育思想在教育实践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的教育思想等对如今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范建华.吕凤子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丁钢 徐铭 王桂龙 蒋纯利.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驱动{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3]吕去病.吕凤子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5]黄东富.中国美术教育史{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2003

[6]汤金洪.吕凤子的正则女子职业学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7]汤金洪.吕凤子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启示{J}.镇江高专学报2007(2)

[8]王译.吕凤子艺术教育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2015

项目基金:

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2110299143Y。

作者简介:

朱家琦(2000.1-),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师范).

杨尧(1999.12-),女,汉族,江苏太仓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师范).

李子慧(2001.6-),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孙凡(2000.12-),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师范).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