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预测,到2030年,世界范围内的成人患者数量将达到5.52亿人,糖尿病可导致各种并发症,给国家、社会、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在慢性期,病情加重,可导致急性代谢紊乱,死亡率极高。长期的疾病会导致多个器官的损伤,导致眼、肾、神经、心、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在美国,糖尿病是致盲的第一大病因,它造成了将近40%的肾脏衰竭。糖尿病患者有2~4倍的概率患上心脏疾病,患上下肢坏疽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0倍。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第二大慢性非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关键词:知信行理论;健康教育方式;老年糖尿病
前言
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吉林市老年性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应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患者的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以达到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目的。本文对老年性糖尿疾病的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高老年人自身保健意识的经验。
1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现状
由于其病因不明,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目的在于改善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及代谢异常,预防急性并发症,降低慢性并发症,改善病人的生存品质。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控制、血糖监测、自我管理和药物治疗,这就是所谓的“五驾马车”。糖尿病治疗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法、药物服用方法、治疗时间都不一样,同时还要进行长期的运动治疗和饮食控制治疗,这就造成了很多糖尿病病人不能完全按照“五驾马车”来进行治疗,从而降低了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只有45.00%[4]。由于糖尿病病人自身的管理水平较低,会造成血糖控制不良,从而造成并发症的增加,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为了使糖尿病人更好地理解糖尿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疾病管理水平,我们采用了很多的方法和措施,比如在门诊进行口头健康教育、发放糖尿病宣传手册等,但大多数糖尿病人对糖尿病的认知还很低,对糖尿病的控制也很薄弱。这些研究表明,知信行是最简单的行为变化学说。目前,将知信行理论应用到临床健康教育中,目的是提高病人的健康行为,改善病人的预后。
2健康教育的概念——知信行论
知信行模式(KABP)是一种改进人们的健康行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把学习行为的变化划分为获得相关知识、建立信念和行为形成等连续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 KABP只有在病人对有关疾病的认识和认识、树立正确的信仰和态度时,才能使其养成健康的行为,从而达到健康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基础,而知识向行为的转化则需要外部环境,而健康教育则是实现知识向行为转化的关键外部因素。卫生教育可以向病人灌输有关疾病的知识,但也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要有独立的认识,要有自己的责任,要有自己的责任,要有信心,要把知识变成信仰,然后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
以知信行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在健康教育中应用认知理论的延伸。在此期间,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病人的行为转变和行为的维系。李园园将知信行应用于儿童支气管肺炎患者的家庭健康教育,发现儿童的症状减轻、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廉、患者家属的依从性高、护理满意度高。苏蕾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手术后经外周静脉内插管(PICC)中使用知信行健康教育,其临床效果表明, PICC可显著延长 PICC置管的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近年来知信行健康教育已在多个领域中得到良好的应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以知信行为基础的健康教育能否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
3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治疗法的应用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辅导法、自我监控法和药物疗法。
通过广泛接触、交往,增进感情,建立与医务工作者的亲密关系,树立病人的顺从意识,增强病人的自觉遵从意识,了解病情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消除抗拒、厌烦。有资料表明,药物的种类越多,药物使用的次数越多,服药的方式就越复杂,疗程越长,依从性也就越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每天注射几次,不仅麻烦,而且耗时,而且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劝导患者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发挥主动性,配合治疗,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来医院就诊的大多是年纪较大的老人,身体多病,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生理和病理变化,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认知能力和忍耐力下降,在精神集中出现。因此,通过耐心地指导和用典型的例子说明、说明,可以让老人了解、学习、主动要求戒烟、限制饮酒、改变生活习惯、定期复查血糖、了解健康知识对自身的益处、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一部分人会对其产生怀疑和怀疑,而另一些人则会产生焦虑、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医务人员应及时掌握儿童早期的糖尿病心理状况,开展专题讲座、交流思想、建立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方法、加强心理应答、组织患者交流、交流治疗经验、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以传递、帮带等启示功能,对各种突发的疾病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本文认为,自我护理的基本观念是重视患者自身的照顾。身体的恢复,首先要感谢病人自己的积极努力。动员病人及其家人参加自救活动,目的在于调动病人的主动性、防病、保持身体健康、自我治疗、参与康复训练、增强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了解病情、积极参加医疗、护理。
4总结
要根据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通过反复教育、言传身教等方式,加强对患者的自我保护,以达到防治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娟,李红,王小芳,等.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8,43(4):368—370.
[2]沈冰,黄津芳,王莹.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解放军护理学杂志,2018,17(1):46—47.
[3]张淑彩,魏晓丽,王秀惠,等.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20(10):47-48.
[4]李萍,张澜.自我护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8,22(7):57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