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学校设计要素浅析

一起设计建筑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 北京 10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学校则为教育的物质载体,学校设计的实用性与多元化越来越被大家关注。本文从学校设计的空间使用出发,在满足教学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从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内在因素的驱动两个方面分析学校设计的空间使用特点。首先外在因素的影响即从竖向空间设计方法在不同学校区位选址情况下的实际运用来分析如何组织学校内部流线;在城市化进程和现代都市生活带给学校新的、更多的难题时,如何合理分区以减少外界以及内在的相互干扰;第二部分内在因素的驱动即通过探讨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来分析不同时期的学校在空间设计中该如何满足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对学校设施的需求。

1、 竖向空间设计在学校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

1.1竖向空间的使用在我国古代早期建筑中已有体现:我国南方潮湿地区则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式建筑。这种早期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目的:一是隔绝地面的潮气,二是避开凶恶的野兽虫蛇。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具有一房多用的功能。这种建筑形式即是在竖向空间的设计利用上解决了自然条件的局限性。

1.2竖向空间设计在城市里学校设计中的应用:现有的许多学校大门设计时并没有设立家长车辆临时停靠点的条件,每天早晚高峰期间,机动车随意停靠、非机动车穿行而过、行人穿梭其中,不仅给大家出行带来不便,同时还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在城市寸土寸金的现实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在横向空间局促时,考虑竖向利用空间。将校门退后,操场架空形双层空间,上层空间结合运动场地中的看台设计,利用高差,将看台下层空间利用起来,设置为家长车辆临时停靠点。家长接送车流不再干扰城市道路,操场还可为学校和城市道路之间提供缓冲空间,既可以解决高峰期车流拥堵,也可以使教学楼远离噪声较大的马路。

除了上层空间的使用,也可将下层空间的利用融入到学校设计中来解决这一拥堵难题。家长接送学生在学校仅是短时间临时停靠,非常类似机场和火车站的出租车接送旅客的状态。因此在有设置地下停车库条件的学校中,参考机场和火车站接客区的流线设计,结合地库出入口,将家长车辆临时停靠点设置在地下,学生下车后可直接从校园内去往教室,避免了学生在地上道路的穿行,即可缓解学校门口的交通拥堵,也可以更有效的保护学生的安全。

1.3竖向空间设计在山区坡地学校设计中的应用:以某山区坡地学校设计案例分析,此地块形状不规则,呈带状结构,且呈现东北方向地势较高,西南方向地势较低,为明显的坡地。地块相对完整,但高差较大,土地利用受影响,交通组织受到很大的考验,今后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如何解决并利用高差是设计中着重关注的要素。

从总体布局来看,场地为西北走向,结合用地走势,采用带形布局与组团式布局相结合,使每个功能分区都方便使用。校内的人行流线通过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和平台,结合教学组团的多层连廊将教学区串联起来,人行流线具有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特性。从车行流线来看,基地沿南侧道路设置主要机动车主入口和次入口。主要机动车通过中心绿岛和停车位缓解土路停车压力,严格控制进入校园内部的停车数量,在基地中心预留车行通道,供消防车和少量机动车使用。次入口机动车主要供生活区使用,保证校园内流线通畅清晰。

在山区坡地学校设计中,应将建筑、景观、山地有机融合在一起,应系统地考虑校园功能要求以及地形环境的制约因素,充分分析其地势走向、地质与坡度等,规划结构、功能分区、交通系统、空间系统等方面与基地环境取得最大程度的协调。

2、学生不同年龄段对学校设施的需求

学校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物质载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在求学阶段,从幼儿至成年,经历不同的时期,对学校需求也各不相同。在建筑设计中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及使用舒适度。在学校设计中我们更要做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把设计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2.1幼儿阶段——认知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需要去观察去触摸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在安全的前提下,围合式的庭院,将教室和活动场地链接,教室围绕着生机盎然、光线充足的花园,方便幼儿活动。以日本一所特色幼儿园为例,设计者将围合成的庭院二层空间做了更加吸引儿童兴趣的玩乐设施,取消连廊的防护栏杆,将镂空部位用蹦床上的弹力网封闭,既能透光给一层庭院,还可以给二楼的幼儿一个安全的活动场地。在幼儿园设计中,空间的多样性,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室内空间、室外设施,空间尺度的灵活与有趣,让孩子去探索去使用,正符合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

2.2中小学阶段——自由生长期:如何解决课间十分钟的问题?近些年,由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学校学位紧张,中小学校不得不扩招,部分学校扩招的同时校园并没有扩建,因此由于学校场地限制,不少学校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只能呆在教室里,或者活动在室内走廊间,非常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更有调查显示,近些年我过中小学生视力水平、体质健康指标都有所下降。在学校设计中,如何能缩短学生去往集中式的体育场和操场的时间,解决学生们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内,能够在教室周围即可舒展放松的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开敞式更为宽阔的室外连廊,在水平方向上增加了每个学生的平均公共活动空间面积,让每一层走廊兼平台都能有最舒适的阳光、自然的通风和美丽的视野。学生也可在课间休息时能快速到达活动区。空中活动平台结合退台式的教学楼,通过不同维度的扩展、叠加,可以满足不同楼层学生课间室外活动及交流的需求。结合建筑底部或架空、或下沉的庭院、景观,可以构筑一个立体的通透的空间系统,营造了一个生动有活力的校园。

2.3大学阶段——开放性与多元化:在国际化教育水平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学生们这个时期拥有了“开放性”理念。大学校园设计应以充满活力、友好、灵动的布局作为整体规划的主要方向,通过散落性的点状布局,将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富有变化的、灵活的学校空间与开放姿态。在多元化的学校生活中,将校园设施设计为开放的、规模可变的工作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拼接与组合,做空间的主人,使学生可以离开教室,利用不同的公共环境,实习演练不同的角色,以便他们走出校园时能更快的适应社会角色。

【结语】

我们希望校园内不再只有单调无趣的楼栋和路径, 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乐趣与创造性的空间场所;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不再是两点一线的单一联系,师生在校园内的活动边界可以极大地拓宽,自由的伸展。我们更加希望,校园空间的丰富性与趣味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能成为他们宝贵的校园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 马明华郭卫宏. 原生态性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探讨[D]. 城市建筑, 20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