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论语》中认识孔子的诚信思想
摘 要:从古至今,诚信是做人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孔子作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其诚信思想虽然在先秦时期是一种理想,但是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他的诚信思想在今天对整个社会仍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对孔子的诚信思想从不同方面加以展示。
关键词:《论语》;孔子;诚信思想
诚信是中华民族长期提倡和颂扬的传统美德,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丰富的诚信内容。他的诚信思想主要通过其弟子编写的《论语》体现出来,以下就从四个方面呈现孔子的诚信思想。
一、关于个人修身养性中的诚信思想
修身养性是孔子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认为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根本,个人拥有诚信品德才可能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孔子对诚信思想的论述首先是体现在对个人“信”的阐述上,一个人为人处世首先应该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话守信用,做事果断,这种诚信准则是对一般人的基本要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即信守约定必须符和道义,这样的约定才可以兑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缺少了诚实守信的品德,就如同车子缺少了輗軏这类枢纽无法行进一样,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所以孔子再三对弟子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世一定要以诚信为基础,否则无法安身立命;对于缺乏诚信狂妄自大的人孔子是鄙视的“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孔子认为拥有诚信和没有诚信,人生的境遇是大不相同的,离开诚信寸步难行,诚信是人生道路上的通行证,不管身处何种社会环境都不能放弃诚信准则,“子张问行,子日:‘主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乎前也,在舆则见之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在孔子的诚信思想中,“孝”与个人诚信修养是紧密联系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学子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信,博爱众人,亲近仁德,做到这些有余力,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著作;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是发之内心对父母诚挚的敬爱,才可能尊敬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个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就不会作乱犯上,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在这里孔子把对父母的赡养是否诚心诚意与对国家是否忠诚联系在一起,孔子的“忠孝”思想中虽然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但仅从对个人的诚信品德修养而论它无疑起着积极作用。
孔子认为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讲诚信还表现为言语谨慎,说话诚实,行动要跟上自己的言语,“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花言巧语,假装和善是不会有仁德的,“巧言令色。鲜仁矣”。
孔子常常教诲弟子为人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认为提高个人的诚信品质在于后天的努力和学习,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只要好学,诚实守信的品质是可以获得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对于如何提高诚信道德修养提出这样的主张“主忠信,徒义,崇德也”,意思是立足诚信,接近道义,就是崇尚道德。
讲诚信是个人进德修业的条件,事业有成是与诚信相伴的,孔子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智者,他真正关心的是社稷的安危,个人诚信品德修养在孔子看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东西,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真实无妄,社会秩序稳定才有希望。
二、在政治统治中的诚信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中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仁”?孔子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或“仁爱”,“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克服自己的各种欲望以恢复对周朝的礼仪和秩序就是仁,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恢复“礼”,即礼仪道德观念以及周王朝的制度、秩序,重新恢复周王朝的权威。孔子的政治统治诚信思想主要围绕着这个“仁”来展开的。
孔子提倡政治诚信是有原因的,春秋末年诚信严重缺失,其主要责任应该归咎于上层的统治者,弑君篡位,瞒上欺下,背弃盟约,兴兵黩武,上行下效导致民众诚信缺失,社会混乱。孔子认为“信”是治国之根本,为政者必须讲究诚信,政治诚信以实施“仁政”为具体表现。统治者修养自己的身心,才能安顿百姓,“修己以安百姓”;统治者讲究诚信,老百姓没有敢不诚实的,所以“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以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以而去,于二斯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是国家强大的基础,但孔子认为“食”、“兵”、“信”作为统治国家的三个基本条件,其中“信”是最重要的;为政者要使老百姓跟随自己,并顺利的统率他们,首先必须要取得民众的信任,没有得到信任,民众会以为你在危害他们,即孔子弟子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取信于民是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他提出治理国家,作为统治者“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统治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勤恳为政、取信于民、节约开支、爱惜民力、役使百姓不违农时;以仁爱之心宽容的对待民众“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政治诚信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勤政努力,忠于职守“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从政者首先要恪尽职守,其次才是俸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孔子批评那些只吃俸禄却无所作为的庸官“邦无道,谷,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他认为作为官吏无法帮助国君铲除“邦无道”的社会现状,只会中饱私囊是可耻的。
三、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诚信内容
孔子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来维系,诚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是以“信”为基础的,交朋处友离不开诚信这个道德准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弟子曾参把“信”德作为个人反省的三条标准之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朋友的交往,普通人之间的交往都应该诚实守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不是与世隔绝的,时时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才合适呢?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把“朋友信之”作为人生的一种态度和道德追求,在他平日的讲学中也灌输这种思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与怎样的人交朋友,孔子也提出了自己看法“主忠信,勿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以忠诚守信为主,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孔子始终认为人际关系正常化,社会伦理秩序才会合理化,所以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以作乱犯上、越权篡位,遵循社会应有的礼仪法度,这也是诚信的一种体现,即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的样,臣子要像臣子的样,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儿子要像儿子的样,理清君臣、父子的关系。
四、在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
诚实守信是从事商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孔子虽然重义轻利,但对正当求利不排斥。他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对于合理的利益追求予以充分的肯定。与此同时,孔子也强调“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为谋取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由此可见,孔子倡导的是以合乎诚信原则的方式去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诚信教育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一种道德教育,诚信行为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道德评价指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很多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抛弃诚信,如何重塑人们的诚信自律,将诚信化为具体行动,孔子的诚信思想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孔丘.四书五经——论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