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与生活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中心小学 315507

摘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这是课堂学习中一种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有效价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也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了巧用错误资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非信息单向传输的过程,需要师生加强互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化过程。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误,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消除认知障碍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利用好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分析,重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准确,也锻炼了个人的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打牢了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

引起学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个人原因。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审题不仔细,忽视了验算,也有的学生对数学概念出现了混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第二,教师原因。很多教师未考虑到小学生实际特点,未能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特别是忽视了对各种错误资源的利用,导致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改正,在后续数学学习中频繁发生错误[1]。第三,题目原因。分析学生错题可知,大多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或者是比较抽象,且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很难走出认知的困境,从而在遇到较为困难的题目时无从下手,错误也在所难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策略

(一)利用错误资源,在学生互助中活跃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掌握不扎实,或者是粗心大意,经常出现各种错误,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收集这些错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呈现,引导学生重新反思,直到解决问题为止[2]。在使用错误资源时,教师尤其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并鼓励学生之间加强互助,共同突破难题。这样不仅体现了数学错误资源的价值,更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保证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例如:在《商不变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式子65÷12,并向学生提问:“若是将除数、被除数都扩大100倍,该式子商和余数分别是多少?”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普遍得出余数为5,其实这个答案并不正确,属于典型的错误,表面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到位。教师不用急着给出最终结果,先要求学生分析与判断。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中,能够逐步得出650÷120的余数为50,既解决了数学问题,也实现了互动性的加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各抒己见,大胆辩论,从而明确产生这种错误生成的原因以及避免措施,并获得正确的认知与理解。通过错误资源的帮助,学生重新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也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二)利用错误资源,拓展思维能力

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减少学生在做题时的失误,教师要巧妙引入典型的错误资源,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更促使学生数学能力获得发展。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应该注重对错误资源的创新利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与整理,并要求学生重新思考,帮助他们理清解题思路。这样学生既轻松解决了问题,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自身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3]。

例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答可以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都能轻松得出正确答案,即观察数的末尾是否为偶尔和是否为5的倍数即可。接下来教师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你们能否按照这个结论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认为3、6、9都可以被3整数,就回答只要数的末尾是3或6或9,都可以被3整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先让学生验证13、16和19等数字,并提示学生:“将能够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随意调动,是否还可以被3整除?”学生思考与验证后,得出刚才的结论并非正确,只有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相加是3的倍数,才能够被3整除。如此一来,学生逐步找出答案,即将每一个数字相加,只要可以被3整除,则数字可以被3整除。在学生能够顺利解决这些基础题目后,教师还可以借助拓展提高性题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力,实现学生拓展思维的发展。如判断下列各数是否能被3整除:(1)2574;(2)38974;(3)587931。学生按照已经掌握的方法得出:(1)因为2+5+7+4=18,18能被3整除,所以2574能被3整除;(2)因为3+8+9+7+4=31,31不能被3整除,所以38974不能被3整除;(3)因为5+8+7+9+3+1=33,33能被3整除,所以587931也能被3整除。

(三)运用错误资源,在探究中发展思维能力

将错误资源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上,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打牢了基础。因此教师要多收集数学错误资源,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与目标精心筛选,通过在课堂上引出来,有利于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错误资源中学生能够主动分析与解决问题,不仅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现,也保证了课堂上思维的积极性,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4]。

例如:在“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部分数学定理与理论知识,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一个等腰三角形两条边长度分别为3cm和7cm,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一些学生在思考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腰长相等,那么第三条边长度应该为3cm,周长为13cm。这样明显反映了学生对三角形性质了解不多,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是否正确,并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明白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另一条边不可能是3cm,这是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因此第三条边只能是7cm,周长为17cm。通过这种方法,深化了学生的认知,也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掌握更加准确,在未来学习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在错误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将错题作为一面镜子,能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从而避免重犯错误。

三、结语

总之,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对此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他们明白不要害怕出错,并带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在学生出现错误后,也为弥补知识的空白点提供了良好契机,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和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这样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也实现了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与评价,2020(12):40.

[2]吴丽娜.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47):87.

[3]凌玉礼.小学数学教学中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4):20-21.

[4]刘晓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29):3-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