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和梳理了目前学术界主流的文化分类方法、种类及其具体内容,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逻辑线索。确立了以“文化四分法”作为新时代班级文化的分类的基本方法。结合新时代班级文化的主体性、新兴性和导向性三大主要特点,对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数量和明确,并针对性的提出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建议。
关键词:班级文化;文化分类;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向前、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要自觉加强文化自信道路建设,既不走文化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一、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特点分析
1.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导向性特点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开展的基本单位,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班级文化的导向性是指班级文化的受众人数较多,对学生的影响面较广且影响强度较大,班级文化形成的方向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塑造和树立起到较强的导向作用。
2.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多变性特点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水平日益增加。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部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知识和阅历的不断累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性
随着科学技术、文化传播媒介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多样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我国文化工作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布局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时也应充分考虑对新型科学技术、文化传播媒介进行有效利用。
二、文化分类的基本理论方法梳理
从“文化分类”的具体结果来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分类”的不同理解,从十九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中后叶,外国学者在对“文化分类”进行探究时更加倾向于一种描述性的表达,典型代表如:Kroeber等人将文化按照其概念分为:哲学文化、艺术文化、教育文化、心理学文化、历史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生物的和生态学文化九个部分;萨默法尔在其著作《跨文化传播论》(1981年)一书中提出“按照一般理解,文化类似于一种积淀物,其中包含了知识、宗教信仰、经验、价值观念、空间观念、阶级结构、物质财富、社会功能等。此时期的学者试图以全面提出“文化”这一庞大集合所包含的所有“元素”来进行概念诠释。但是文化的涉及面太广泛,所包含的元素数量巨大,因此,仅以穷举法来对文化进行分类,所产生的分类结果必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且无法从整体上对“文化分类”进行把控。
三、新时代班级文化分类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内容
1.新时代班级文化分类的方法选择
通过将学术界目前较为公认的文化分类方法与班级文化分类进行结合考虑,最终选取文化四分法作为新时达班级文化的分类方法,将班级文化分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行为文化四个内容构架。
2.新时代班级文化分类的具体内容
新时代班级物质文化包括:教室景观设计、黑板报、班级旗帜、班徽设计、班级宣传栏、班服、班牌、书架柜(包括图书设置);新时代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课堂纪律制度、班干部管理制度、班级民主选举制度、班级奖惩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班级安全制度、班级文明制度、班级组织架构制度;新时代班级精神文化包括:班级口、班歌、班级精神价值、班级精神态度、班级精神导向;新时代班级行为文化包括:教师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班干部行为文化、其他行为文化。
四、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建议
1.尊重和遵守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特点
作为教育者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新时代班级文化工作的四个特点,即导向性、多变性、创新性和目的性,方能够从整体上系统的把握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学生的现实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亦应坚持和尊重此原则。在现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不断积升,“教育内卷”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做到以下几个考虑:考虑学生的学业压力、要积极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结合新技术、新媒介大力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手段与方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慢慢的展现出其效率低下、文化传播效果差的弊端。因此,教育者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前自身要具备对新技术、新的文化传播媒介的了解和学习能力,其中掌握新型的信息技术对新时代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谓是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J].美与时代(上),2017.
[2]BEGnUNI. Culture :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2,47(1)(1-2):35-39.
[3]刘登阁.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0-41.
作者简介:
任浩(1994—),男,汉,湖北黄石人,研究生学历,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田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