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日语阅读》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教育考试与评价
广州工商学院

摘 要:近年,响应国家号召和文件要求,课程思政开展地如火如荼。《日语阅读》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自是责无旁贷。本论文旨在研究《日语阅读》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和作用以及融入时的注意事项,以期将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以及一定的科学创新思维,进而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品德的新时代全面人才。

关键词:思政元素;日语阅读;融入

前言

2020年教育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日语阅读》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导入责无旁贷。但以“日语阅读、思政”为关键词在“知网”查找,仅两篇文献,徐淑丹(2019年)的《思政因素在日语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以日语阅读课为例》,着重从课程思政和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关系角度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课程实践过程。陈斌(2020年)《高校“日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反思》,探讨了《日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与特点,并基于此反思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方向。由此可见,日语阅读课程思政建设还有不少的研究空间。

一 课程思政的定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强调“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换句话说,摒弃以往三者割裂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将思想道德课程与其他课程融为一体。《日语阅读》如何参透三者之间的联系,将三者有效融合在一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日语阅读》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1. 导入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阅读中文化因素的有效导入,能促进日语阅读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性地导入日本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等目的语文化,以此明确中日文化差异、联系,进而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一直是阅读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中重要的一环。然,因教材设计、授课进度、教师关注度等因素导致母语文化,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忽略,实为日语阅读教学的一大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入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在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中国文化内容。比如清明、端午、七夕、春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礼品赠答、餐桌礼仪等优秀传统文化,从表达到寓意等,多维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其目的不但使学生在中日文化比较中更好地学习,更重要的是从文化构建的维度,再次精准诠释和解读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更好地运用其思想价值,引领学生将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

2.导入精准案例,培养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

有评论指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削弱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诚然如此。因而,要有意识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穿插精准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比如,在讲解阅读材料中的疑难文法“という”时,有效结合当下的奥运盛事和热点,有意识摘取相关例句来加以解说,“ビン·ドゥンドゥンとシュエ·ロンロンは親切で開放的、楽観的で自信があるという中国人の文化精神を体現し、…『より団結』というオリンピックモットーを生き生きと物語っている。”既可以理解该文法表示名称或内容的用法,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热情开放、乐观自信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也进行了诠释。再如“北京は世界で唯一、夏季と冬季のオリンピックを開催する都市になる。”阅读这些文字的同时,可以说自豪感油然而生,家国情怀无比强烈。因此,有意识地导入精准案例,胜过千言万语,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

3.导入时效新闻,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目前日语阅读教材文章素材基本来自于日本的各大报社网站,内容涉及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因此,对于事物的立场自然是站在日方角度。受此影响,学生思想容易发生偏颇。以日语阅读素材电竞为例,文中讲述了日本电竞的有关方面。有些学生在“中日电竞”对比时,一味地强调日本方面的优点,对中国电竞持一味否定的态度。其原因之一是受到文中作者观点的影响,其二是对目前的中国电竞缺少充分的了解。

鉴于此,教师应适时导入或引导学生自发检索相应的时效新闻,一是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当下中国电竞的迅猛发展和优异成绩,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其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思维方式看待事物,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可以有效避免或消除其片面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二是在中日电竞对比中可以有效发散思维,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指导和调整思想上出现的偏颇。诸如此例,日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创新思维贯穿到分析解读阅读素材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不偏不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同时加深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注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  《日语阅读》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注意事项

1.融入忌生硬

《日语阅读》思政元素融入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然而,切忌生硬地插入,否则,小至“尬聊”,重则可能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因此必须要找准切口,有的放矢。其中启发式的对比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诚然,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各自的规律和特点,由此加深对事物的双向认识。基于此,日语阅读教学中,针对课本中的日本素材,由教师导入或引导学生检索中国相关的科技、经济、文化、传统艺术等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从中日对比视角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尤其是学生在资料检索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思维,提出、发现甚而解决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中日文化对比过程中,能加深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2.融入要潜移默化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作为日语阅读课,具体来说,要将思政元素有机整合并科学地划分到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中,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中的教学以及课后的拓展阅读阶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个教学内容,均可以适时、适当地补充相关的思政内容,精准挖掘并导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准的案例、热点的时效性新闻,奥运以及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相信没有人能够拒绝吧。作为优秀的课外素材,《人民网日语版》、《人民中国》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素材。

总之,日语阅读课程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般将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提高日语阅读课的内涵。

结语

《日语阅读》课程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日语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且必须要将思政教育作为头等大事,结合《日语阅读》课程特色和优势,以育人为目标,通过各种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教学全过程,深层次挖掘该课程体系内里的思想、精神内涵及价值,并适当拓展,既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以及一定的科学创新思维,进而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品德的新时代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斌.高校“日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反思[J].大学,2020(45):115-117.

[2]徐淑丹.思政因素在日语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以日语阅读课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111-112.

[3]张惠芹.外语教学细微处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08):28-30.

[4]360百科.课程思政.

[OL].https://baike.so.com/doc/29085957-30565602.html(2022-2-27)

作者简介:林倩,女,硕士, 讲师,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日语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