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认同类文本特点及与教学实践路径
摘 要:新时期、新形势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浪潮,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部分。中国历经五千年变化而不倒,积累、沉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学生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认同;教学实践
语文学科集大成者,融汇诸多优秀篇章,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文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简单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中华的精神文明成果继承与弘扬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成果才能焕发活力,中华文化才能不失根基,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准接班人的中学生才能发挥文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认同文本的呈现特点
(一)传统文化选择服务语文素养发展
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能力相融相生。误读或错读教材,以选文内容的特点遮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要求,割裂语文形式与内容之间有机联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通病。语言蕴含着特定群体的人文精神,掌握一种语言意味着进入由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体系,由此实现个体身份认同。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语言、器物、风俗习惯一代代传承,其中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所涉及的面最宽、内容最多、时间延续性最强,导致了汉语文教育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偏差[1]。从文化的视角定位语文教育,还是从人的发展视角定位语文教育中的文化,是教材选择传统文化过程中两种相反的取向。很显然,统编教材的双线结构,将文化与语文知识、能力并列作为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试图解决语文学习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主张在语文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过程中渗透文化熏陶,同时以文化积淀为基础更好推动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
(二)传统文化内容编排方式灵活多样
传统文化编排是与教材整体结构相统一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又体现出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科特性问题,统编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编写方式较以往版本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1)文化习得与文化实践统一。文化的目的是以文化人,最终需要落实为个体认可并能自觉践行所宣传的文化理念。加大了传统文化实践的探索,强调学生经验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加强课文内容与思考练习的统一,以自主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传统文化,是统编教材强化文化习得与实践统一的重要举措。
(2)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衔接。人文主题单元编排方式把表现同一内容的作品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系统形成关于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观念与认识方式,加强课后习题、单元提示与课文的指向聚焦,阅读单元与作文、综合性学习的相互补充,通过习题和实践活动安排,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这种延伸包括与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学生生活实践,也包括要求学生课外拓展传统文化知识[2]。
(3)书面文字与书画艺术统一。统编教材为配合文字材料理解在封面、课文中大量选用传统书画作品,有利于推动学生从多个渠道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插图以中国画为主,题材大都是人物画、山水画。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认同的教学实现路径--以图像为例
优秀传统文化图像蕴含着深刻的传统内容、卓绝的思想智慧、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完美的艺术手法。在课堂上,对这些图像文本进行解读和重构,既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有利于实现文化传承、素养涵育的目的。
(一)多维建构:调动感官激发传统文化联想
美国学者劳伦斯提出的具身认知概念认为,知识的储存方式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皮层中,它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因此,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讲解和重复的背诵,而是需要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感知和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将图像视为一个完整的文本,采用多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联想。让学生在丰富的身心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获得对教材课文的整体感知,进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深度融合:阐释图文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图像与文字并非非此即彼的较量关系,而是不同思维形式间合谋共生的对话关系。因此,在传统文化的图像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也要关注图像的话语表达。既要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义,又要拓宽教与学的空间,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生发出来,进而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场景中获得超然的文化体验和清晰的文化认知[3]。
(三)情境共生:创设情境探寻传统文化底蕴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传统文化教学应该有情境,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课堂演绎、情景再现、小组互动等,而最简单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形成对教材文本描述内容的合理想象。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理解和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
三、结语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本身存在紧密的联系,是在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需躬行”,教师还需要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需要中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这是一个长期和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熊敏.初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与探索[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9:48.
[2]陈先云.谈谈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方式[J].初中语文,2020(10):26-30.
[3]顾之川.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价值追求与编制意识[J].初中语文,201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