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绘画活动游戏化课程探索与研究

艺术交流·学术观察
保定市清苑区第二幼儿园

摘要:在新时期下,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小学化倾向成为幼儿教育中必须及时解决的突出问题。幼儿园领导与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带着先进理念,对小学化倾向全面纠正,探索游戏化教学途径,对绘画活动内容进行大力创新,确保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基于此,本文对“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绘画活动游戏化教学策略深入探索,力求将幼儿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去小学化”;幼儿园教育;绘画活动;实施策略

学前教育若过早让幼儿接触过多的小学知识,会导致幼儿在走入小学之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与抵触情绪,对幼儿天性释放与个性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幼儿园与幼儿教师必须保证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特别是对绘画活动进行创新,融入游戏元素,引导幼儿去感受与传递美。幼儿潜在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将在游戏化绘画活动中得到有效激发,从而带着浓厚兴趣参与知识探索与运用,为小学生活与学习夯实牢固基础。

一、创设物质环境,激发创作灵感

在幼儿绘画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教师若想成功“去小学化”,必须对物质环境进行科学创设,引导幼儿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进行大胆创作。首先,教师应确保活动空间所具有的安全性提升,要求环境给幼儿带来舒适感[1]。其次,教师应对空间环境进行合理布置,选择使用淡雅色彩完成装饰,保证造型具有一定的童趣,与幼儿年龄特点及审美水平相契合。最后,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满是游戏元素的艺术坊与绘画室,将美术作品进行展示。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将环境游戏融入教学环节,带领幼儿在操场上捡拾落叶和花瓣,将收集的材料带入课堂。教师播放悠闲与舒适的音乐,鼓励幼儿根据落叶与花瓣形状进行绘画,通过落叶与花瓣组合,再搭配绘画图案形成一幅具有创新意味的作品。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获得趣味体验,感知到绘画与创作的独有乐趣,将创作视为一种有趣的游戏,从而积极借助绘画知识去进行创作,成功将幼儿创作的兴趣持续激发。教师成功通过游戏实现“去小学化”,幼儿在游戏当中获得美术知识与技能,不会在未来对小学知识产生过多抵触。

二、营造心理环境,成功去小学化

在游戏化幼儿教育中,幼儿会将自身潜能全面释放,推动其个性化发展。在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必须结合幼儿成长特点与心理变化特征,营造出满是童趣的心理环境,确保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与技能,而不会影响幼儿未来在小学中的学习生活。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通过游戏让绘画活动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师鼓励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扮演绘画主题中的角色,幼儿会充当画中的妈妈与孩子,妈妈在厨房做美食,孩子在旁边帮助妈妈。幼儿在绘画活动中会回顾生活场景,为厨房背景增添适当的餐具并选择好颜色,保证绘画作品具有生动性与真实性。教师还可以在安静空间内向幼儿讲述绘本故事,借助多媒体等设备播放出绘本内容,鼓励幼儿将生活中的趣事绘制成绘本故事。比如幼儿会选择生活中捉迷藏时踩到水盆的场景,将当时的搞笑场面进行绘制,通过夸张动作与色彩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去小学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幼儿会在游戏当中对美术技能进行提高,也获得创新意识,更乐于探索新的知识,为小学学习埋下伏笔。

三、基于去小学化,调动幼儿感官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意识到幼儿感官发育不够成熟,必须对其多种感官做到同时调动,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不同类型的美,轻松获得传递美与创新美的技能,成功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幼儿教师要明白“去小学化”并不是内容上一味地去除与小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而是对知识的传递方式进行改变。因此,幼儿教师应将游戏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幼儿借助自身感官去探索美。例如,教师开展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幼儿在哼唱《数鸭歌》时,观察鸭子动作,掌握鸭子数量,保证幼儿眼、耳等感官得以调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鼓励幼儿说出鸭子数量,幼儿会说“8只”,确保幼儿参与“说一说”活动,调动其感官。教师引导幼儿掌握画简笔画小鸭子的技巧,要求幼儿将歌曲当中的小鸭子绘制出来。幼儿会根据《数鸭歌》中小鸭子的动作与神态进行绘画,不仅掌握简笔画技巧,也能够懂得观察与临摹,从而获得美术技能的提升。

四、运用启发教育,开展游戏教学

幼儿教育必须“去小学化”,保证幼儿教育方式与幼儿成长需要相契合,而非直接对幼儿进行灌输。所以,幼儿教师应将绘画活动开展与启发式教学有效结合,引导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参与游戏活动,通过绘画方式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表达,将美与爱做到大力传承[2]。例如,为有效激发幼儿潜在的创作灵感,应选择使用游戏方式让幼儿大胆创作。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石头、酒瓶、葫芦上绘制图案,制作成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教师拿出已绘制好的“葫芦小妹”,幼儿看到葫芦好像一个小娃娃,有了眼睛和嘴,从而萌生相应的创作欲望。此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在自由开放的情境下去绘制作品。幼儿会选择纸杯进行创作,也会在教师准备好的小石头、塑料瓶和废弃的纸盒上大胆创作,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融入其中,让作品富有生命力与创新意味。在“去小学化”的绘画活动中,幼儿获得趣味体验,通过游戏方式进行创作,对其未来成长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结束语:

“去小学化”需要幼儿教师站在幼儿成长角度,走出“灌输式”幼儿教育模式,借助游戏化元素让幼儿在艺术教育中感受美与表现美,能够运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创新与传递美,将美的种子成功种在幼儿心中。幼儿教师必须基于“去小学化”,通过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营造,给予幼儿个性释放的空间,避免“揠苗助长”,实现以美育人,才能做到静待花开,让幼儿在“去小学化”环境下健康与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付曼婷.“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27):68.

[2]凌丁玲. 幼小衔接过程中去“小学化”政策实施现状的研究[D].广西大学,2020.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绘画活动游戏化课程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20210137)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