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专素一体化的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艺术交流·学术观察
成都东软学院

摘要:“专素一体化”是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是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性素养与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适用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高校。而川剧作为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四川本地高校,根植四川文化的深厚土壤,更应将川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高校专素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内容。这不仅可以让高校学生提高审美、陶冶情操,更能让学生们在经济时代注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本文将从专素一体化的角度,将川剧的保护与传承在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具体实践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实践并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素质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推动素质教育学科融合、开发素质教育社会资源四个方面的行动路径。并在素质教育实现川剧观众的孕育、专业教育实现川剧人才的培养以及专素结合发掘新媒体时代下川剧的传播活力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实践,从而实现民办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服务。

关键词:专素一体化;民办高校;川剧;保护与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全国政协召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随着国家的大力提倡、政策的强力支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在校园中的保护与传承也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数字内容创意与制作为专业培养方向,面向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制作行业,依托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以“数字内容创意”、“数字内容设计”、“数字媒体运营”为主题进行数字视频、数字特技等方面的数字艺术教育和创作。本课题旨在研究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专素一体化培养下,川剧的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实施策略、实践成果以及实践经验的研究探讨。

一、专素结合教育模式下对川剧的保护与传承的实施策略

1.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在专业课程中设定素质教育目标,从而使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川剧题材的作品一件,表现形式不限,可选择创作川剧题材的剧本、绘画、摄影、短片、小程序等。在创作之前要求学生大量查阅川剧的相关资料信息,并在课外实践时要求学生参与或观摩川剧演出。

丰富专业课程中的素质教育内容,实现专素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影视编剧》、《影视短片创作》、《新媒体创意与策划》、《数字绘画》、《摄影摄像》中,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以川剧题材的作品为案例,在设计构思阶段进行川剧主题的讲解和引导,鼓励指导学生创作川剧题材作品进行参赛。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川剧知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作用。

2.创新素质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在校内组织川剧演出,可增加川剧与年轻大学生观众的接触的机会,从而产生对于川剧的兴趣。从2007年起,成都市川剧院就与川内几大高校合作,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2017年,四川省川剧院也送戏进高校,上千名师生观看演出,反响较好。在校园文化节和艺术节的活动中,邀请专业剧团在校内进行专项演出,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川剧、感知川剧。

邀请川剧非遗传承人和川剧从业者在校内开办川剧文化讲座,与高校师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在观赏川剧之后亦可了解川剧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川剧的兴趣。

在校园内开办川剧社团,举办各项学生自制的演出活动,完善建立奖励机制,可与大学生素质学分进行挂钩。

积极鼓励学生观剧之后写剧评,经过选拔后的优秀剧评可在校报刊登、学校自媒体公众号及校园电视台宣传推广,从而调动学生观戏、评戏的积极性。

3.推动素质教育学科融合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这一热门专业吸引了大量学子,而传统文化川剧艺术更需要新的媒介去传播。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与素质教育学科融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可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利用专业优势对川剧的传播做出实践探索。

3.1新媒体短视频

在文旅产业的带动下,川剧的表演形式逐渐碎片化,变脸吐火变成了旅游市场上吸引游客的技巧,虽弱化了川剧故事的表达,但也可借用其表演形式的碎片化与新媒体短视频碎片化进行融合,通过新媒体短视频IP运营的模式,增加受众与川剧接触的频率、增加川剧观众的粘性、增加川剧市场热度,从而使观众探索传统、原汁原味的川剧。

3.2网络直播

直播产业的热度也为川剧的宣传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川剧演员和川剧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的窗口进行跨越空间的交互。川剧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给川剧演员提出建议或问题,川剧演员亦可根据观众反应随即变化剧情的演绎方向或给出反馈。这种情景下,极大地提升了川剧观众的观剧主动性,甚至容易产生融入剧情的沉浸式体验。

3.3iH5交互平台

为增强川剧与观众的交互性,iH5平台无疑是很好的方法。在演出之前的广告通知介绍、演出之后的观众建议收集,都可使用H5的制作来实现。甚至可以融入川剧剧情以及川剧变脸的视觉感受对H5进行创意制作,从而优化受众的体验感。

3.4新媒体游戏

以川剧为题材的新媒体游戏也容易拉近川剧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手机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很多人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逐渐向手机侧重。开发川剧题材的手机游戏APP或小程序游戏,一方面增加川剧的趣味性、调动受众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实现川剧知识的普及。

4.开发素质教育社会资源

为开发素质教育社会资源,可以争取与专业艺术剧团及研究院的沟通合作。在课外加强专业艺术剧团和研究院的联系,积极促成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邀请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研究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专家及老师分享川剧知识、展示川剧舞台的魅力。也为相关剧团及研究院提供数字媒体宣传技术,帮助川剧实现传播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应注重素质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加强“互联网+素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将川剧的剧本文献、音像文献、音乐文献、教育文献、表导演文献、传承人文献进行数字化的录入,便于川剧爱好者浏览学习。开设素质教育讲堂,组建“川剧课程(活动)资源库”,为不同需求的师生提供可用、好用的川剧艺术课程资源。

二、专素结合教育模式下对川剧的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成果

1.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成果

自2019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设至今,已有800余位同学在专业课程中接受川剧素质教育并创作相关作品。

其中较为突出的优秀代表作品在各类专业竞赛中斩获大奖。川剧题材纪录片《转场》获得了四川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川剧题材剧本《长风志》获得了四川省高校大学生原创剧本大赛“金奖”。

在创作川剧题材作品的过程中,部分学生采访并跟随大邑县新声川剧团学习工作并参与体验演出,部分学生到剧场观摩《信仰》、《花自飘零水自流》、《草鞋县令》、《人间四时有芙蓉》等川剧演出。

2.创新素质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近年来,组织民间剧团和川剧学者进校园演出十余场,场内座无虚席,师生观看演出热情高涨。演出结束后众多学生与演职人员交流学习。部分同学到剧场观看专业院团演出作品十余次,观摩后写作川剧剧评相互交流学习。

邀请川剧研究员以及川剧表演艺术家到校举办讲座,参与同学共计200余人次。

在校创立川剧兴趣社,同学们自编历史川剧小品进行演出。在自编自演自制的过程中,极大提升了同学们对川剧的热爱。

同学们积极参与川剧剧评创作,可与《故事写作》课程中“文学赏析”的课程作业相结合,优秀的川剧剧评可酌情加分。

3.推动素质教育学科融合

学生利用《新媒体创意与策划》课程中所学专业技术,创建短视频账号“我来品川剧”,制作时间半年有余,已吸引粉丝千余人,获得点赞近两万。在账号的制作与运营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川剧的了解、提升了审美素养,也更加熟练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在大邑县新声川剧团演出前,学生参与到幕后场务工作中。在化妆室后台,学生以直播的形式展示川剧演员化妆与练功的准备工作,直播中观众互动性较高,使更多人对川剧表演开始产生兴趣。

在H5小程序的制作中,选择以川剧音乐科普的形式展现,让受众通过答题的形式了解川剧音乐,答题正确可以获得奖章,答题错误也会展示正确答案,从而将川剧知识更广泛传播。

因手机游戏APP或小程序游戏开发技术难度较高、资金支持和时间成本也较高,目前完成度不高,仍在初期策划和设计阶段。原本计划设定为人物养成系游戏,主人公先期学习川剧知识,然后进入化妆室进行服化道及妆发设置,最终进行舞台表演。但是因限制条件较多,实施难度较大,目前计划调整为问答闯关游戏。结合已制作完成的川剧知识问答H5的经验,新的游戏策略更易实施。

4.开发素质教育社会资源

我系师生与川剧院团达成合作意向,初步计划以影视及动画视频制作的合作形式进行川剧艺术的宣传。

川剧数字化平台建设已进入策划阶段。和川剧专家老师合作,进行《珍惜川剧文献资料数字化转化利用研究》项目研究,该项目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

三、专素结合教育模式下对川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探讨

在近年来专素一体化教育下对川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值得更深一步的探讨。

1.跨专业融合完善数字化传播

新媒体途径的数字化传播中,目前仅限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同学进行项目实践,面临了很多困难。其中完成度较低的是手机游戏APP、小程序开发以及川剧艺术数字化网络平台的搭建。此类项目需要较高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之后可以考虑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师生进行合作,在我专业完成前端艺术呈现后,请计算机技术人才实现后端的开发建设。

2.川剧艺术内容本身的创新

从目前已经完成的川剧新媒体传播形式来看,传播媒介有了较大的革新,但川剧艺术本身还在寻求新的表现形式。之后可再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更适合新媒体形式传播且更受年轻观众喜爱的川剧表现形式。

3.其他类型素质教育的数字化建设

从近五年的川剧艺术新媒体传播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来看,此种形式的宣传更能够深化素质教育对学生的作用。那么除川剧外,我们还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素质教育类型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去找寻合适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四、结语

本课题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以川剧的保护与传承为例,对专素一体化的民办高校教育模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素质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推动素质教育学科融合、开发素质教育社会资源的四大策略,最终实现通过素质教育孕育川剧观众、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川剧人才、通过专素一体化教育模式发掘新媒体时代下川剧的保护与传播形式。我专业学生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深化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审美与鉴赏,不断成长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随着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才能在新时期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综合性人才。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充分说明专素一体化教育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较大的作用与成效。当然,在这一课题的实施中,虽有诸多成效,但也有并未完善之处。遂以此为经验,更应去探索更多的专素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宋敏.川剧新媒体传播策略探讨[J].四川戏剧,2023(04)

[2]侯李游美.媒介融合视域下川剧的跨界、破圈与传播[J].戏剧文学, 2023(05)

[3]谢智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浅谈新时代川剧的守正创新之路[J].现代艺术,2023(03)

[4]朱文利.困境与突围:川剧的创新发展——基于文化市场的视角[J].四川戏剧,2022(12)

[5]郭洪丹.21世纪以来川剧传承与发展研究综述[J]四川戏剧.,2022(06)

[6]肖泸燕张为波.剧目引领下艺术院校一体化育人的实践与探索——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排川剧《草鞋县令》为例[J].四川戏剧,2022(08)

[7]林梅.川剧《草鞋县令》如何在产教融合中实现铸魂育人[J].中国戏剧,2023(02)

[8]李晓腾.川剧《草鞋县令》:当代“清官戏”的艺术探索[J].大舞台.2023 (01)

[9]马晓东.踏在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评新编川剧《信仰》[J].四川戏剧.2021(11)

[10]胡楚梦.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对立统一视域下的主旋律创作——评新编历史川剧《信仰》[J].四川戏剧.2021(09)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重点项目(编号:MBXH21 ZD03)。

作者简介:胡楚梦(1992-),女,汉族,浙江省金华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马晓东(1986-),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