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校以家校合作为抓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逐步形成,这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新的视角与模式[1]。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本文首先阐述了家校合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家校合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迫在眉睫。大学期间是培养其乐观向上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更是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家校任何一方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家校合作才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家庭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学校带给家庭更多的指导,双方更加有效地交流合作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2]。
一、家校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家庭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者、监督者、宣传者,一方面家庭可以为学校提供宝贵的意见,亲子关系比师生关系更亲近,家长可以帮助学校更好、更快的找出问题、鉴别问题,同时家长可以透过学生监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有利于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社会进行正面宣传,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也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有利于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3]。
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的有效引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来自家庭的各种压力因素,成为改善亲子关系的助力者,引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搭建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所以,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的,家校合作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利用家庭影响的基础性作用与学校心理疏导的指导性作用,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是一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4]。
二、家校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许多家长关注子女学习成绩、物质生活等的优劣,忽视其精神、心理层面的需求,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以为然,甚至刻意隐瞒。其次,家长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当,未能平等沟通,在以长辈的角度对子女说教过程中,忽略子女内心真实想法,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恶化的重要原因。最后,家长对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把学生教育问题甩给学校,认为高校是学生教育唯一的主体。
学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在高校管理模式下,辅导员所带学生数目大、学生自由度大、辅导员精力分散,对学生熟知度低,师生双方缺乏沟通,学生心理问题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另一方面高校与家长的沟通效果不佳,学校对于线下家访工作的实施较难,甚至很多时候工作留于表面,一旦出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家校双方互相推卸责任,很难合力解决问题。
三、家校合作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议
3.1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校要积极开展电话、视频家访。通过家访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好学生看管监护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家访记录并建立重点学生家访工作台账,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家长会,指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科学解决家庭教育中面对的问题,切实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度,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3.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一人一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在于预防,创建档案有利于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只有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全面客观的了解,才能为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5],将心理危机事件有效的扼杀在摇篮里。结合新生入学档案、心理普查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摸排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重点人群档案,有针对性的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与家长沟通交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学生“一人一案”工作专档,及时准确的掌握心理问题学生的信息。根据学生的状态,动态更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与家长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引导家长参与建档工作。
3.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建立家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重视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致力于研究、改革家校合作。学校方面可以通过招聘吸纳更多德才兼备的兼职或是全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定期的培训,建设一支理论实践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充分发挥其在家校合作中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等不同身份的作用[4]。
总结
家校合作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它有助于突破“一主多辅”育人格局、调节育人目标偏差、打破单方发力局面、克服家校沟通隔膜及实现自我功能强化[6]。家校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环境、新对象和新问题,积极推进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同步创新,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成效的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雪. 家校合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策略和实现路径探索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1, 12): 190-2.
[2]李冰寒, 张辉. 家校合作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22): 73-6.
[3]王文锋.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10): 119-20.
[4]刘孝群, 汪小容, 安晓鹏. 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初探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29(09): 45-8.
[5]李晓宏. 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 综合医学心理医生, 2018, 24(22): 353-4.
[6]李大庆. 家校共同体: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24):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