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关于“四有”好老师标准及实施策略探究
【摘要】“四有”好老师等教育论述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借助科学内涵的深入引导,帮助教师坚定职业信念和发展方向。文章基于“四有”好老师所涉及的卓越教师、师德养成等主题,对已有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实施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四有”好老师;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心理机制研究(编号:21BKS19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潘钦杭,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在读本科生;张灵,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师大时勉励广大师生自觉提升能力素养,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时至今日,国内对于“四有”好老师等教育论述的探讨研究也取得了众多成果。2019年5月,教育部课题组也将“四有”好老师等内容汇编成册,形成《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专著,这也为其他学者后续的研究讨论奠定基础。综观国内学界,有关这一教育论述的研究内容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四有”好老师的提出背景研究
“四有”好老师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论述中的重要组成,国内研究文献针对其提出背景,大致以时代内涵、社会需求和教师培养方法完善等主题作为切入点,从多元视角分析这一论述的科学性所在。
在时代内涵的分析中,丁学武于《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的不懈追求》一文中指出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收入已取得较大提高,因此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显的特点之一。[1]吴志清、芮鸿岩《习近平青年教育规引领中学思政课教学探究》认为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高中是中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中学生理解政治理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也成为了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2]
而社会需求角度,瞿显、廖冬梅《浅谈新时代青年教师如何践行“四有”好老师》一文中指出,社会对于教师提出两方面要求,当前社会对于教师的专业要求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当下不断出现的师德失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四有”好老师标准正是在这两大现状下才得以产生发展。[3]金丽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有”标准的理性审视》中提到,“四有”好老师标准的产生与当前国情实际及经济发展任务和来自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矛盾有关。为了解决这些任务并明悉冲突局势,就应培育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的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她在文中从学生成长角度来思考,正是因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需要“四有”好老师等内容的指引,以促进教师群体发挥推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4]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也被视为“四有”好老师标准提出的重要原因。黄蓉生、李栋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四有特质”的时代论析》一文中则是从当前高校政治教师教学成果意义进行分析,在肯定教师群体的课业贡献后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欠缺。因而,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老师 “四有特质”讲话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是十分迫切的一项工作。[5]
二、“四有”好老师的内涵研究
“四有”好老师在专业素养、师生关系等方面对教师群体提出了四个要求,以此对新时代“好教师”的标准定义进行了方向性的明确。而在国内相关学者的论述中,也对相关教学实践特点进行结合,并总结出三种内涵指向:
其一是指向国际视野与教师职业情怀,杨修平在《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教育哲学意蕴》中强调,“四有”好老师标准是国际视野与职业情怀的有机整合,既展现教师个人提升素养的指向,也是持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指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6]
其二是对于传统尊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李晶、刘晓玫《论教师“传道”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重要论述为指引》将其理解为是在对我国传统的“为师传道”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提出的新时代教师标准。“四有”好老师的理论内涵对应如何更好传“道”的思考,包括德之“道”、知之“道”、思之“道”和信之“道”等四个要求。[7]这些要求既相互区别而又存在联系,有机构成了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使命。这一理论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李雪梅、巩宝平《“四有好老师论”中的儒家思想底蕴解读》指出“四有”好老师标准是时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孔子的学道爱人理论通过学道、爱人来实现人格的呈现,古代哲学为“四有”好老师标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持和理论动力。[8]
其三是从未来社会的发展动向提出科学性,吴国栋、沈铃霞在《培养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意义与路径探析》认为“四有”好老师的四个标准正与时代发展相呼应。[9]就其意义来讲,是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坚定人们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对于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推动作用。
三、“四有”好老师的实施策略探究
关于这一主题的解读,国内研究基于具体实践大致呈现两种论析。一种是从社会角度,提出要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尊师氛围,树立教师队伍榜样,以促进“四有”好老师在实践中的落实推进。顾昭明、张剑《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实质蕴涵》论证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必要性,从这一方面来说,就应当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文中认为找好教师宣传典型、用好形式多样表达模范精神、讲好优秀教师故事这几方面的教育实践有助于促进优秀教师的事迹品格得到更广泛关注,增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10]吴国栋、徐铃霞《培养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四有” 好老师的意义与路径探析》当中也指出大力宣传“四有”好师中“时代楷模”“最美教师”的重要性所在。要看到社会是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的重要一环,并引深化教学改革意见内容作为补充。黄伟《育才必先育师》认为“四有”好老师标准也是对于社会氛围的实践要求。在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队伍倾斜,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同时,还要注意全社会范围内尊师重教氛围的进一步营造,完善相关法律,对教师的教育权利和人格尊严加以保障,并引导广大家长和相关人士支持配合教师工作.让教师有空间放开手脚工作,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11]
另一种是回归教师职业实际,主张在学校层面也要推动物质、精神奖励的跟进。张力学、郝鹏飞、张晓星等人《习近平的教师观探略》一文中指出在“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下,教师相应的物质条件、精神支持就要跟上,包括体面的收入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公正的职业发展机会等。为推动“四有”好老师标准在新时代的深入,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提升和受尊重程度加深是两大着力点,这是教师安心工作、忠于职守的基本前提,能够从根源上促进教师队伍培养工作有序进行。[12]
四、小结
总的来看,有关“四有”好老师的师德建设、卓越教师养成均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中呈现各自特点。在国内,部分学者基于“四有”好老师标准内容,从内涵论述和实施策略等角度进行剖析研究,但研究中有关具体学科运用的阐述还可再做补充。可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四有”好老师提到的好教师标准与所在学段、地区教育等实际展开结合,提出这一论述落于学科的可行建议。如何将“四有”好老师标准与教师自身的努力方式相结合,促进“卓越教师”理念真正落在职业发展中,这也是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作翔实之处。
参考文献:
[1]丁学武.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的不懈追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20.
[2] 吴志清,芮鸿岩.习近平青年教育规引领中学思政课教学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81.
[3]瞿显,廖冬梅.浅谈新时代青年教师如何践行“四有”好老师[J].大学教育,2021(3):192.
[4]金丽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有”标准的理性审视[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54.
[5] 黄蓉生,李栋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四有特质”的时代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76.
[6]杨修平.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教育哲学意蕴[J].中国教育学刊,2018(7):77.
[7]李晶,刘晓玫.论教师“传道”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重要论述为指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6.
[8]李雪梅、巩宝平.“四有好老师论”中的儒家思想底蕴解读[J].华夏文化,2021(3):57.
[9]吴国栋,徐铃霞.培养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1(5):87.
[10]顾昭明,张剑.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实质蕴涵[J].中国高等教育,2019(7):19.
[11]黄伟.育才必先育师[J].中小学管理,2018(10):11.
[12]张力学,赫鹏飞,张晓星.习近平的教师观探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