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传承非遗,记住乡愁
【摘要】徐州作为文明古城,文化资源丰富。徐州香包作为徐州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制作工艺早已沉淀为徐州城的文化底蕴,在保留其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徐州香包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所以重视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记住乡愁”。因此,保护徐州香包的传统工艺有助于推进当地的扶贫政策、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徐州香包;乡愁;传承非遗
1 徐州香包起源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用香历史,徐州作为我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便奠定了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其中,在汉代时期,徐州香包工艺己经具有较高的水平。《礼记》中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所以,未成年男女每天叩拜父母的时候需要佩带香包,证明香包具有礼仪的作用。香包起初是为趋避害虫而设计的一种美观时尚的佩戴品,而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装饰,一种文化。古时候的的医疗水平低下,人们在野外行走时就把有杀菌作用的药材用布包好悬挂在近身处,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1]
到了明清时期,香包已经不仅是单纯的日用品,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价值,其中蕴含了徐州民间传统技艺的精华,也融合了当地风俗特征和审美情趣。时至今日,徐州香包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制品,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并于2008年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承至今。
2 徐州香包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
2.1精湛的制作工
徐州香包制作工艺复杂,与当地的风俗礼仪、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结构由秀面包花、填充物、挂绳、挂穗四部分组成。徐州香包制作程序依次是准备材料、剪裁形状、绣花工序再到剪裁工序,每一步都极其严谨。其中,精湛的绣工远近闻名,无一不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外形也由从质朴轻便转而演变成为纤巧华丽。徐州香包多以暖色为主,搭配略显夸张都花卉纹饰和吉祥词语等等,品类丰富、活灵活现,每一个佩戴香包的人,都被赋予了吉祥的美好祝福。
2.2丰富的艺术特色
徐州香包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从色彩上看,色彩有着它自己的文化,色彩的使用受到民族精神文化的制约。《疏》引南朝梁皇侃“正色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可知这是我国古代制作衣饰时对色彩的要求。一方面,古代统治阶级对色彩运用的等级专制。民间手艺人在考虑用色时,自己的审美冲动会被政治、社会等理性因素所束缚。另一方面,在这种不良的发展限制环境下,人们不得不在仅有的单调的色彩中创造出更多的色彩语言、文化来表达情感、反应生活。[2]时至今日,徐州香包多以大红色或橘黄色为基调,寄予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祝福,端庄大方、华丽精致,成为炙手可热的装饰品。
从造型上看,形状各异,各具特色,大体可分几何、动物、植物、文字、人物等造型,其中,人形娃娃造型是香包制作技艺最精良、手工最复杂的一种,通常多个为一组,不同个数的香包有着不同的寓意,例如二子寓意好事成双,三子寓意三阳开泰、四子寓意事事如意等等。徐州香包将“新”、“奇”、“美”、“真”齐聚一身,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相融合,质朴的香包中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且极具装饰性的艺术特色,成为徐州旅客纪念品的不二之选。
从题材上看徐州香包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喜鹊闹梅、龙凤呈祥、松鹤延年、鸳鸯戏水、十二生肖等等纹饰图案,当然,随着徐州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近年来,戏曲脸谱、观音送福、麒麟送子、两汉文化等等题材层出不穷,神形兼备、唯妙唯俏、相得益彰,备受欢迎。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承载了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愿望。
3 徐州香包的研究价值
徐州香包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徐州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徐州香包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独特,富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3.1 有助于研究历史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发现了绣花香包、绣贵香囊和绣罗锦底香包、以及发现了茅香、桂皮、花椒、高良姜、杜衡、辛夷、佩兰、干姜等香料的遗存,这也是汉代香包的重要佐证。汉魏时期在《定情》中就有对香包的记载诗句:“何以致拳拳,管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根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3]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研究徐州香包的制作工艺与审美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征,为研究两汉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3.2 自身艺术价值
徐州香包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在发展与演变中,并没有一味的在造型审美上做改变,而是在迎合市场审美的基础上保留了其实用价值。因此,徐州香包在满足自身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装饰品。
3.3 弘扬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徐州香包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徐州拥有众多人文历史资源,留下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是徐州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研究徐州香包的制作工艺和本身的艺术价值有助于我们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 徐州香包的传承与发展
4.1 香包的保护
徐州香包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为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精准抚平,2018年9月,总投资1600万元的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香包文创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将文化创意、香包的制作销售、展示体验等融为一体,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村里进行创业。不仅如此,当地相继建成的香包文化大院、香包主题客栈、工作室、专卖店等,成为了全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贾汪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4.2 徐州香包的传承与发展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但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民间传统手艺人的老龄化,徐州香包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创新力匮乏、发展合力尚未形成、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文化内涵以及品牌效应不足的问题。[4]所以,研究徐州香包的制作工艺与审美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是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徐州香包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承主要有三种形式:家族传承、摹本样普传承、口传心授。前者是家庭传承,后者是民间艺术理论的传承。其中有着许多杰出的制作艺人,如井秋红、杨雪梅、孟宪云、李清富、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家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徐州曹氏香包,徐州曹氏香包一脉相承,具有十八种中草药,散发着让人心旷神怡的香草味。
5 总结
总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将非遗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当代社会促进非遗传承的不二选择。这要求非遗传承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保留着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并融入现代化的美学元素,产生一个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新事物。[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中华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民间习俗与历史文化,如同城市的血液。徐州香包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凝结了地域工艺美术的精髓,见证了世代的变迁,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所以,我们应保护我国现有的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发扬独特的民间工艺,把徐州香包创新设计同保护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创新发展,又要保护历史文化,从传统造物汲取营养,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为现代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曹若青.浅谈徐州民间工艺品香包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4(20):87.
[2]曹若青.浅谈徐州民间工艺品香包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4(20):87.
[3]颜云.徐州香包造物艺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10-11.
[4]刘晓锐.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3):42.
[5]周天娇.非遗传承与创新,助推乡村振兴[J].核农学报,2021,35(07):1739.
基金资助:2021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校级项目;立项名称:传承非遗,记住乡愁——浅谈徐州香包的工艺与传承;(项目编号:2021XKT0664)
作者简介:卞玉瑾(1998.04-);女:汉族;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