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曹禺戏剧《雷雨》在国外的接受情况研究综述
【摘要】从接受观念出发研究曹禺戏剧在国外的译介情况可以发现,从《雷雨》在1936年上海卡尔登剧院盛演之后,同期其戏剧文化的传播区域主要是日、韩、越、马、新等同属于东亚文明圈国家。为什么产生如此的域外传播定向,盖因东亚文明圈内的这些国家与中国彼时的社会阶层结构、文化源流、民族传统、生产生活环境相差无几,有异,但无质性区别。于是乎,曹禺先生以其与时代话语相应的现实主义色彩戏剧艺术成功的突破国别限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其对普遍人性的书写在东亚文明语境中备受推崇。及至20世纪80年代,曹禺的戏剧才在欧洲各国登上表演舞台,但也仅限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这其中既有政治性意识形态原因,又有文化相融性问题,各说各异。
【关键词】曹禺戏剧;《雷雨》;国外接受情况;研究综述
一、曹禺戏剧《雷雨》在日本的接受情况研究综述
曹禺戏剧的域外流传初始是日本,起初1933年曹禺的处女座《雷雨》在日本的《文学季刊》发表,反响平平。后经“中华话剧同好会”的传播,才正式将其在日本东京捧红,引起轰动。1935年8月,作为出口转内销形式的文艺作品,曹禺的《雷雨》才在国内首演。 李建吾(刘西渭)观演后于《大公报·小公园》发文,盛赞《雷雨》“性质伟大,故事动人心弦,演剧内容痛心疾首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国内受到口碑好评之后,《雷雨》被上海复旦剧社、中国旅行剧社、中国戏剧学会等争相展演,这奠定了其成为剧场艺术的基础。[1](p4) 反观日本演出状况,1936年2月影山三郎和邢振铎合作翻译《雷雨》剧本于东京汽笛出版社出版之后,该译本便在日本全域广泛流传,被日本演剧艺人们反复搬演,影响广大。影山三郎发文《应该了解中国戏剧》于《帝国大学新闻》,赞其为“中国社会现实的奇情写照”。[2](p30)
二、曹禺戏剧《雷雨》在朝鲜(韩国)的接受情况研究综述
在韩国,《雷雨》1946年于乐浪剧会演出,起初是不受欢迎的。但,韩国戏剧编剧柳致真敏锐的观察到彼时的中国封建社会情境与韩国国情类似,在“反封建”内核上,《雷雨》剧情所描述的封建家庭伦理奇情内容在审美趣味上,中韩两国有一致性。故而,柳致真将《雷雨》剧情做了“韩国化”改编,颇受观众喜爱,然好景不长,因朝鲜战争爆发,该剧1950年受限于中韩政治关系紧张,由于韩国民众对中国文化作品持抵触态度,所以《雷雨》在汉城创下连演70余场收票不佳而草草结演的冷遇。时至1988年,曹禺话剧才重新得到韩国观众和戏剧界重新审视,虽不再受政治因素影响,但演出仍不理想。周朴园角色塑造者金东园言明:“80年代封建伦理桎梏已经消失,观众已经不能感同身受了,这是时代变化了的缘故。”[3](p137) 《雷雨》在韩国的冷遇,一是外界政治因素的强干扰,二是源于时过境迁的时代变化,这是导致这部剧目没有在韩国境内广泛流传并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三、曹禺戏剧《雷雨》在越南的接受情况研究综述
1944年8月,【越】邓台梅于《清议杂志》上翻译并发表了曹禺的《雷雨》,随后1946年12月在抗法战争爆发前夕《雷雨》在越南获得公演,来剧场看戏的人非常多。黄芝同发文评论,文章中认为《雷雨》的遗憾就是偶然因素占有过于重要的位置。邓台梅总结黄芝同的文章道:他指出雷雨中的偶然因素都是爱情的偶然,并不符合社会性的伦理和道德偶然,完完全全像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虚构故事,不能反映中国从封建制度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越南民众也多是在奇情角度观看戏剧,而非《雷雨》在越南的现实社会有什么共鸣。[4](p6) 邓台梅并没有发文反驳,在她与曹禺先生的通信中可以发现,他认为:“《雷雨》剧作具备很明显的现实意义,它控诉旧社会并给青年一代带来一线希望,使他们对公理正义多一些感慨。”[5](p10) 以上论述,出自于邓台梅翻译《雷雨》的序,但作为一个角度,我们了解这位越南译者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深受彼时的中国五四运动影响,她深刻地意识到这部作品的阶级斗争思想主题。
四、曹禺戏剧《雷雨》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接受情况研究综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苏社会主义阵营的结盟,苏联剧院海报上最常见的东方戏剧便是曹禺的名剧,其中《雷雨》一剧,在苏联就上演2000多场。林克永、JI·波娃于《明朗的天》中,里面收录了曹禺的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彼特罗夫在《论曹禺的创作》一文中发表评论,认为曹禺的戏剧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具有人道主义的光辉,他认为曹禺的鲜明的以奇情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风格始于处于封建社会压迫和资本主义阶级压迫的全世界人民观演。[6](p439) 其实《雷雨》在东欧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奇景异致”的观影体验,东欧民众也许很难体会中国故事背后的社会背景,但是却喜欢这样的奇情设置,另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曹禺的作品具有普适性特征,他对普遍人性的书写,得以使得其在外域文化、外域社会环境的东欧人民群众中产生共鸣。可以说正是这种对普遍人性的书写,使得曹禺跻身世界文学之林。
结语
研究曹禺戏剧在外域社会、外域文化语境中的接受情况,一是看其戏剧演出在外域的民众受欢迎度;二是看曹禺戏剧文学文本在外国文学批评者中其所持的或批判、或赞美的肯否态度。如是,方可如实观照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文化辐射影响。本研究所梳理的内容仅限于文献研究,学术脉络尚需梳理,且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丰富性,以望后续学者警之鉴之。
参考文献:
钱理群 .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饭塚容 .《雷雨》在日本 [J]. 戏剧艺术,2014(01).
韩相德 . 曹禺剧作在韩国 [J]. 戏剧,1995(03).
韩相德 . 曹禺剧作在韩国 [J]. 戏剧,1995(03).
越邓台梅译:《曹禹〈雷雨〉〈译者的话〉》,文化出版社年。
越邓台梅译:《曹禺〈雷雨〉〈译者的话〉》.
韩晓清.论曹禺话剧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研究[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03):436-443.DOI:10.13760/b.cnki.csalt.2018.0113.
作者简介:林海霞,女(1979 .01——),汉族,江苏如皋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文学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研究课题“曹禺戏剧在西方的接受情况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