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高”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要:近年来,利用“双高”建设的契机,我校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精准定位,在培养方案和模式、教学改革(含教材开发和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摸索尝试。其主要落脚点就是要让中职生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既能满足中职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的需求,又能为中职生迈入高职院校升学深造、提高专业水平提供顺畅通道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建设中职学校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中高职职业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双高”背景下;物联网技术;中高职衔接;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中高职衔接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高职衔接生源中本地生源比例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直接关乎其毕业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一、中高职衔接培养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设置缺乏梯度层次
现阶段很多中高职学校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致性,大多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培养掌握物联网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或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这样类似的基准点,容易导致中职学校“够不着”、高职院校“拉不开”培养目标的情况,不仅使两类学校的毕业生在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的层次不够明显,而且没有对两类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中职教师的教研水准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难以形成高职、中职教育的梯度。
(二)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达到的特定要求。它既有一般性的整体目标,也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尤其是中高职衔接培养,其相互关联的前段专业与衔接的后段专业虽相近,不同阶段的培养层次却是不同的,但在衔接过程中,对培养目标缺少直接沟通和统筹协作,很容易造成课程设置相互脱节、交叉混乱的问题[4]。由于衔接的前后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了教学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有盲目性,衔接流于形式。
(三)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不够
课程资源是教学的载体,资源建设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特别是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了前段与后段学习阶段的教材建设、线上共享资源等,前后段的课程资源有延续性和系统性,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由于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学校专业建设投入的迭代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行业发展,教材等相关资源多年一成不变,课程资源建设存在脱节。此外,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具有系统性的一体化的教材与线上资源较少,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教材彼此孤立,模块内容衔接关联性不够。
二、双高”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初步思考与解决策略
(一)衔接教学资源,准确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须对应岗位层级和职业发展路径,按照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关系设计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中高职毕业生的学习特点、就业趋势、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及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拟定一体化的中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向。中高职教育衔接绝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要确定前后关联,并制定具有一定逻辑递进关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协商研制专业课程方案,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按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的内涵属性,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实施教学计划,发挥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和优势。
(二)中高职深度合作,统筹制订教学计划,避免专业课程的重复开设
“双高”背景下,中高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合作统筹,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中高职学校下好这一盘棋。中职院校在“3+2”模式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广泛邀请高职院校的专家现场论证和指导,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定情况,共同制订中职课程计划。按照这样的思路,我校将课程总体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拓展课,专业基础课以学测课程为主,专业技能课则会充分考虑学生升学的需求,从网络基础到网络搭建,从物联网基础编程到单片机原理,循序递进。高职阶段再学习RFID与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Android应用开发等进阶式课程,以满足物联网工程师(初级、中级)、Android移动开发员岗位的能力需求。在“3+3”模式下,笔者调研了同专业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议高职院校合理安排课程,尽量分层次和梯度设置专业课,将我校的课程体系反馈给高职院校,充分沟通,相互促进;同时,也建议高职院校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从中职升学的基础好、技能强的学生可以用单独技能考核或是技能竞赛证书的方式来获取学分,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进行专业技能的提升;对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和高中升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应一起继续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巩固基础。
(三)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支撑。在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中必须更新教学方法。中职阶段的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在高职阶段应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为主,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研究与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无论中职学习,还是高职阶段的学习,教师不应只遵守传统的课后辅导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课后辅导,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如网络教学平台、QQ、微信)及时为学生答疑。
(四)完善课程标准,合理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适应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衔接,关键是构建一体化设计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方案,统筹安排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具体对接的中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制定和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平衡中职与高职的就业需求。中高职专业尽量减少课程名称的重合,对于不得不重合的课程名称应区分教学内容或教学难度,在广度和深度上体现延续性和区别性。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充分考虑课程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递进,以减少重复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阶段适当增加岗位能力拓展课程。在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建设方面,建议从全局的角度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定期更新,构建基于岗位层级定位,以能力为本位的中高职衔接体系。
结束语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必然具备新的特点,因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的特点和要求如何落实到中高职教育衔接上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探讨。教师要利用“双高”建设的契机,以学生的发展、专业的建设为基本的着力点,在中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衔接方面开展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加强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开展课赛融通、课证融通的实践,改革教学模式,打通中高职之间沟通的桥梁,形成更加有序、更高质效的中高职教学形式,为更好地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玲玲,赵文平.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基于对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的分析[J].江苏教育,2020(20):14-18.
[2]付国华.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与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32):37-40.
[3]项春媛.协同理念下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5):173-174.
[4]刘艳玲,童莉芬.课程与教学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
[5]张晓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5(36):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