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
摘要: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就需要教师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比较固化,而思维导图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教师要将语文教学与思维导图相结合,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让思维导图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文章立足实际,从思维导图的作用以及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有关教育学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应用研究
引言:
思维导图是根据大脑的敏感度所形成的思维框架,利用符号、颜色、图片等将知识点之间衔接起来,刺激大脑的想象力、联想能力及记忆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有效地发散。由于小学生语文基础不够牢固,词汇量累积不够,在学习时思维能力较弱[1]。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思维导图的作用
1.1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些教师的教学思路尚未转变,教学手段相对陈旧,课堂当中也没有相应的导入环节,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授,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不利影响[2]。在小学语文课程开始之前,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相应的内容导入,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还能提高其学习动力,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学,还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意识,并对语文知识点形成自我认知。
1.2使学生建立思维框架
语文知识点较为复杂,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积累能力具有一定要求,难以实现快速的成绩提升[3]。由于思维导图一般而言是依托一个主题进行的发散思考,因此,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思维主题进行知识框架的有效构建,利用思维导图将语文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再次记忆,使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同时脑海当中形成一幅较为完整的语文思维结构框架,对语文课程当中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梳理和掌握,进而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2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阶段的运用
2.1进行课程引入
高质量的课程引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效率,还能促使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保障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提升对语文课程引入工作的重视程度,利用思维导图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创作,通过一个思想主题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发散[4]。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向学生介绍泼水节的由来、泼水节的含义等,并进行细致分析,实现思维导图在课程引入阶段的有效应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还能实现对思维导图的电子化展示,同时还可以搭配视频、图片等素材实现语文课程引入效果的不断提高。
2.2创设情境,阐明思维导图绘制方法
想要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有所提升,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激发出来。把思维导图纳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要使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有大致了解,教师就需要结合所创设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相关内容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借助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思考,为学生更好地接受思维导图绘制方法奠定基础。教师问:“同学们,有的同学家中有兄弟姐妹,那么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需要的是什么呢?”教师问题抛出后引起学生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所说在黑板上写出家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使学生对“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知,让学生明白家庭的和谐温馨都是围绕爱来进行的。以家庭中有关围绕爱所产生的一切联系引出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绘制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解决重难点问题。
2.3基于多样性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对于思维导图而言,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思维导图为起点探究,教师可以通过融合相应的语文课堂材料,将文字、图片、数字化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便于学生更好地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以汉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将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带来良好的语文学习体验。
以四年级《观潮》教学为例,在以思维导图构建语文知识教学时,应当以其中的字词、知识点以及相应的语文信息点为内涵,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有效的语文知识内容,还可以增进学生对“观潮”这一教学主题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和语文学科水平。
2.4实现师生交流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因材施教。一些学生由于表达能力较弱,无法与教师实现高效率的问答与交流。教师可以请学生对自己的绘制思路和绘制主题进行讲述,并在展示过程当中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抓住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学习状态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监测,并在课程目标完成后得到学生的有效反馈,还能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实现师生交流效果的有效提升。
2.5借助思维导图对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小学语文教学的维度比较广,如记叙文、说明文等文章类型,并且还有大量的生字与生词。所以,在常规化的教学中,应当以分清主次、强调重点以及必要的语文教学信息涵盖为例,引导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从而找到教学中的重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可以在短期的学习内获得有效的语文学习与知识。以语文写作教学为例,其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材中会引导学生以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景、写人等教学点为主要的学习内涵,进行课程的开设。此时,教师有必要结合相应的语文教学信息,对写作的思路进行梳理,让学生通过具体化的思维呈现,可以在写作前有一个良好的构思,从而促进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在语文作品呈现方面,可以使思路更加清晰、条理,结构更加完整。
2.6核心精讲,倡导个性化绘制思维导图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过于跳跃,因此,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核心精讲阶段,对学生开展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其个性化绘制思维导图这一目标。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再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让小组对所学内容进行自行探究及探讨,绘制自身所理解的思维导图。随后,教师应了解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的想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解决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之后为学生构建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用赞赏的言语评价学生,检验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良好的发散。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特色,依照教学内容与教学点开设有效的语文教学,让思维导图成为点亮语文课堂的一个手段。并且尽可能地在思维导图创作方面,以鲜明的色彩进行填充,让思维导图更加美观,契合学生的视觉需求,可以快速地将视觉中所看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参考文献:
[1]徐娜.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智慧,2020(36):59-60.
[2]于桃.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20(51):161.
[3]潘雪梅.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求知导刊,2020(50):61-62.
[4]陈广慧.刍议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2):60.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常规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运用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JJKXB2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