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话说《西游记》中的“三”

一起文学
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 江苏 南京 211800

导入新课

1.历数《西游记》中的“三”

“三”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字,我们常讲“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在《西游记》中也有很多与故事情节相关的“三”,你能列举几个吗?

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三探无底洞、孙悟空三战黑熊怪、猪八戒三战沙僧、车迟国三次斗法三次比试……

悟空三次被逐、唐僧三次收徒、观音三次用“箍”,收服三人……

2.这两组“三”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

一组是某个章回中的“三”,一组是整本书中的“三”。这些“三”有的很精彩,有些章回则是雷同的,精彩的章节可以精读,雷同的故事则可以泛读。那作者为何在叙事中总喜欢用“三”呢?

现在我们就以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为例来分析一下。

析情节

1.先请同学来看看这一回都有哪些“三”。

这一回有白骨精“三变”,悟空“三打”,唐僧“三逐”和猪八戒的“三挑”。

2.白骨精都变作了什么?为什么要变化三次?

一变作美貌女子,二变作老妇,三变作老翁,

追问:为什么不是变一次、两次?

一次显得妖精太弱,太简单,故事情节无法推进,故事单薄而枯燥;两次无法显出白骨精对唐僧肉的执着,哪怕悟空再厉害,妖精也不愿放弃,说明西天路上困难重重;三次变化引来悟空的三打,师徒矛盾一步步激化,到最后唐僧忍无可忍,认为悟空屡教不改,将他逐出取经队伍。

3.悟空的三打有什么异同?

同:妖精千变万化都逃不过悟空的火眼金睛,只要是妖就要打

异:第一打:“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不问缘由,认出是妖,直接动手;“鲁莽之打”。

第二打:“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打之前先辨真假,指出破绽,比上回成长了;“经验之打”

第三打:“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掣出棒,自忖道:‘……还打的是!’”;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作证照应;先戳破妖精谎言,寻人作证,想好应对之策再打;“智慧之打”

妖精屡变,悟空屡打,打一以贯之,对待妖精毫不手软,但这三打又有不同,从开始的鲁莽行事,到吸取经验再到运用智慧,人物在“打”中成长了。

追问:为什么不改成“四打”“五打”?

“四打”、“五打”显得情节繁琐,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淡化。同样的故事模式反复出现,使读者渐渐失去阅读兴趣

4.作者为何总是写“三”?用意何在?

因为三次恰到好处。“三”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既使得情节一波三折,又不致繁琐冗长,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三”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白骨精的阴险狡诈,悟空的厉害,悟空的成长都能从“三”中体现。除了《西游记》外,我国古典名著中也有很多与“三”有关的情节:《水浒传》宋江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草庐、《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等,这些故事中的“三”也都对情节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品人物

《西游记》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所在。

1.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在书中勾画批注,谈谈你读出的孙悟空的形象。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孙悟空:他是神通广大、斩妖除魔、嫉恶如仇的神话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鲁莽冲动的凡人,还是一个桀骜不驯、机灵活泼的石猴。这个人物集神性、人性、妖性于一体,复杂而矛盾,真实又有趣,赢得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

2.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现在可以归纳一下,解读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1)结合人物的身份、生平经历等解读人物。人物的解读不能离开他的身份、生平经历等,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2)解读人物时要注意人都是变化发展的,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读人物。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解读人物可以联系前后的情节,对比相似的情节去进行分析。

3)大多数的人物都是立体的复杂的,解读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四、结语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它常读常新,第一次读热闹,第二次看门道,不同的角度能读出不同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将这节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用到其他章节,其他著作中,读出自己的理解。

课后反思:

在最初的设想中,我着眼于两点:一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即在阅读《西游记》时采用的精读和跳读的方法;一是小说的两大要素——情节与人物。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挑选了两个章回来进行具体指导:

以17回来指导学生用跳读的方法阅读文本,通过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来归纳跳读的内容,然后在跳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故事的情节。

以27回来指导学生精读文本,用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一回出现的人物,最后得出精读就是细读、精思、鉴赏。而这三个问题也是由易到难梯度呈现,这也体现了我们课题中“分级阅读”这一理念。

3.最后在结束时,通过这两个回合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当堂反馈。针对我的教学设计,组内的教师在听课之后肯定了我的一些想法,但也指出了几点问题:1.缺乏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教学直接进入章回阅读,将整本书做了碎片化处理,并且跳读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2.问题的挑战度不大,缺少真正深入的问题,在阅读中应该尽可能地跳过浅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的思考起来。3.阅读体验与学生的生活关联不大,阅读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听取了组内老师的意见之后,我重新进行备课。二次备课时,我抛弃了原有的对读书方法浅层的机械的理解,仍然抓住小说的情节与人物两大要素,让学生在情节与人物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阅读策略。

因此,在这次备课中,我抓住《西游记》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从“三”入手。1.先让学生列举《西游记》中出现的“三”的故事情节,然后通过比较“三”的不同引出对27回的精读。2.接下来精读27回的情节,围绕着白骨精的“三变”和孙悟空的“三打”来分析“三”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情节分析的策略。3.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一章的内容来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依托于27回的内容,再由我引导学生勾连前后文本,整本书的内容,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补充,最后得出孙悟空是集神性、人性、妖性三性于一体。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了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策略并进行运用,引导学生在其他的文本阅读中举一反三。

在这次的备课磨课过程中,我收获颇多:1.名著阅读的指导应该有整本书阅读的意识,不能碎片化处理。2.在学生阅读分层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将名著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的思考。3.阅读的方法策略应该从学生的阅读体验中引导得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不能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理解,避免浅层化的理解。4.课堂上目标设计要明确,活动要有价值,让学生真正地进入阅读并学有所获。通过这次磨练,我对如何进行名著阅读的引导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体会到在引导学生阅读上是任重道远,我也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求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