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摘 要: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所创作的一系列剧作可谓是我国现代话剧艺术发展的扛鼎之作,至今难以逾越。而《雷雨》作为曹禺先生的代表剧作,更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本文就《雷雨》的戏剧艺术立论,从主题思想、情节构架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着重探讨其戏剧艺术的魅力所在,尝试以此拓展此《雷雨》这部戏剧艺术研究的领域,并总结出其对今后戏剧发展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雷雨;话剧;戏剧艺术
1 独出心裁的主题思想
《雷雨》这部剧作的主题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者对于此更是众说纷纭,可见该剧作的创作主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地方。于我看来该剧作的主题思想是多层面多含义的,彼此交织成一部戏剧巨作的诞生。
1.1 人伦道德中的矛盾冲突主题思想
作品所展现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虽说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是主张维护纲常伦理的有序进行,但是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数所掩盖下的是资产阶级虚伪欺诈弱势群体的本质。对此,曹禺先生是深有了解的,所以作为文人所有的敏感视角,他在这部戏剧里面也选择了从家庭伦理关系去揭示封建形态下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例如剧中的蘩漪和周萍、四凤和周萍这两组人物关系的设置。周萍从小因失去母爱从而产生恋母情结,对自己的继母蘩漪日久生情;而蘩漪作为年轻的继母,常年因丈夫在矿上而得不到体贴和温暖,面对年轻有活力的周萍,使得其对爱情的热烈和向往被激发出来。剧中交代,年轻潇洒的周萍从乡下出来在这个家庭遇到蘩漪的时候可谓是重新点燃蘩漪对生活的希望,“闹鬼”的传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说起的,蘩漪的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她会不顾一切、不顾手段去维护她的爱情。
1.2 阶级制度中的社会现实主题思想
这一主题也贯穿着整部剧的始末,例如鲁周三十多年来的恩怨情仇多半是由于阶级地位的不同造成的,从周朴园和侍萍的爱情就不难看出,侍萍由于是地位低下的女性在生下周朴园的两个孩子之后还无法嫁给周朴园,直到几十年后与周朴园相认的那一幕还令人心寒不已。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朴园的眼前时,周朴园担心侍萍会影响他的地位和成就,接连发问“谁指使你来的?”继而不惜重金收买侍萍,妄想用他以为万能的金钱收买侍萍。而侍萍却将支票毫不犹豫地撕碎,说“我这些年来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前者的做法是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反映,而后者的拒绝则是狠狠地告知前者“金钱买不到一切更弥补不了过错”,给周朴园一记响亮的回击,也表现了对资产阶级的金钱观念的蔑视,所以从两人态度上的鲜明对比中充分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与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揭露出周、鲁两家矛盾纠葛的根源,也就是社会阶级冲突所导致的人们情感的悲剧。
2 精巧缜密的情节构架
2.1 巧妙的结构布局
《雷雨》这部剧作恰如其分地把复杂的故事情节有序地统一在一个戏剧结构中,对全剧的结构布局作了巧妙的安排。整部剧作基本符合戏剧结构中“三一律”的运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地点和行动一致的原则。整部剧作里只写了单一的故事情节,把戏剧行动的发生安排在于周朴园和侍萍相认的时间点,同时引发周萍、蘩漪、四凤、鲁大海的矛盾爆发,可见曹禺先生在时间、地点、情节这三要素都做得完美地一致。
为了使剧作呈现戏剧上的“三一律”效果,曹禺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手法,使得当时发生的事情能和过去的事实得到连接,不必用较长的篇幅也能让观众对整个事件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让戏剧的情节得到顺畅地体现,使得仅在四幕主体剧中就能其如其分把时间长度长达30年的家庭矛盾、阶级矛盾、新旧矛盾穿插交织在一起,而在戏剧中的表现仅仅为二十四小时便可集中地展现整个故事框架,不仅使整个结构通俗易懂而且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可见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
2.2 清晰的情节线索
线索是周朴园和蘩漪情感不和引发,剧中用他们两次正面冲突交代周朴园和蘩漪情感上的不和。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蘩漪也从语言上表现了她对周朴园的抵抗态度——“我不愿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成么?”整个过程蘩漪都是带着愤怒的;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两次派仆人叫蘩漪看病无果,自己亲自以家长般的威严逼她去看病,蘩漪也从中表现出了抵抗态度。以上这些桥段突出周朴园严谨狡诈的个性和蘩漪向往自由解放的个性相对比,从而由此带出周萍、周冲这些人物。由此,事情的发生得到一个合理的背景前提。例如,周萍和蘩漪的不伦之恋正是继母蘩漪在父亲的束缚和寂寞中诱发的;周萍和四凤的恋情是因为摆脱继母的精神寄托。总之,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矛盾点也上升到更深层次 。
3 富有特色的语言艺术
在戏剧语言的创作中,无论是对白还是独白,人物语言一定是具有一定思想和意识存在的,不仅存在有紧张感,还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这样才能引起人物上的化学反应,使其人物中的性格特到鲜明地呈现,也更有利于剧情的推进。可见,《雷雨》之所以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戏剧巨作,在其语言上面实在有过人之处,所以本文会从这部戏剧语言的三大特点去着重分析。
3.1 凸显人物个性的语言
正所谓,语言是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是一个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基本功。《雷雨》这部剧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戏剧的语言运用十分出色,曹禺先生对于剧中的八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可谓是深入且细腻,每个人物的人物性格和身份特征、背景遭遇等都能鲜明地呈现出,为整部剧作内容的展开打下扎实的根基。
以剧中成功塑造的旧社会资本家“周朴园”为例,他是一个地道的封建地主家庭背景出生的人,并且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所以在周朴园的语言风格上作者赋予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做派,凸显他封建家庭的成长背景和留学感染到的资本主义融合的人物性格 。同时,处于家庭统治地位的他也存在着大男子主义现象。所以,作者在周朴园的语言表现中,多数以命令的口吻居多,并且极其看重自身利益,不难看出周朴园在家里的地位和性格特点。
结论
《雷雨》的戏剧艺术的魅力在于曹禺先生对其生活的深刻体会,其创作主题随着人物形象的刻画的诞生而逐步深化至情节,再由情节中的冲突发展逐步升华,最后用精妙的语言加以辅助,成就整部戏剧巨作的艺术之美。于是,《雷雨》以其独有充满动感而美妙的艺术生命,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展示着戏剧这门独特的艺术。这部戏剧在千百个舞台上被不同的人们演绎着、诠释着,在这么多年来承载着无数人对戏剧的追求和向往,为众多学者、艺术者们带来无限思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苑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雷雨》主题研究综述[J].华中人文论丛,2012,02
[2]李琼玉.《雷雨》语言艺术分析[J].中文信息,2014,9
[3]杨得智.试析话剧《雷雨》的戏剧艺术特色[J].群文天地,2015,3